返回第262节  想娶女帝不正常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她让吕琯、朱咏作为黑山骑的统领。】
    【同时以吴明为首的将领派系固守城池。】
    【你组建了一支斥候部队,打听草原上各个部族的情况,你重点派遣他们侦查蒙古部落。】
    【你得知蒙古遭遇到同源的鲜卑部族血腥屠杀。】
    【在犹豫之下,你最终做出了判断,沿用了陆成安先前的观点,认为草原上不能有一支过于强大的部落,派遣黑山骑对峙鲜卑族。】
    【你多年与游牧民族的战斗,你已经极度了解野战的多种作战方式。】
    【但是,为了保险起见,你在吕琯、朱咏带领黑山骑的过程中,告知他们可以牵扯至吴明镇守的城池进行牵扯、策应。】
    【你赢了,此战损失1023人,斩获1548位鲜卑骑兵。】
    【你挽救了蒙古族被灭族的命运。】
    【这让你所镇守的边疆城市更容易吸引到蒙古部落的穷苦游民,你可以吸纳他们,成为你的骑兵。】
    【你可以组建特殊兵种晋奴骑卫。】
    晋王这次作战是非常认真地进行策划。
    游牧民族南下的问题,对于大晟王朝的威胁程度是特别高的,晋王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要仰仗陆成安。
    每次模拟推演,晋王都在锻炼自己行军打仗的能力,这次是尝试自己单独统领一个边疆驻防军团。
    而晋王用的也是自己卡组的池卡。
    练的也是自己培训出来的特殊兵种。
    这次的草原也没有遭遇到什么金色机遇,只是常备的对手,晋王怕的就是以现在自己的才能,却仍然还是没法面对这种普通的草原骑兵。
    但是黑山骑的成功,让晋王长舒一口气,这无疑是证明了她这段时间的努力并没有被白费。
    而晋王完全启用陆成安镇守边境的策略,在了解游牧民族不善于攻城的特点上,优先采取龟缩的防守战。
    这时候,晋王的眼睛发光了。
    她起初的打算是送死流,在父皇面前打出英勇的一面,慷慨赴死,骗自己老爹哭出一把眼泪。
    好好让正英帝体会一下晋王驾崩的场面。
    要是有这种场面的体验卡,晋王是当场使用不带犹豫的,而且她还是那种当着面用的,就故意看着父皇在她面前涕流满面的神色。
    让他对自己的傲慢无礼而追悔莫及。
    然后,咱直接发起一个对父皇的礼物索取,让父皇交钱交粮交人,狠狠地赏赐她这个带忠臣。
    现在一看,好像咱根本就没必要搞什么送死流,自己偷师陆成安的战法,就能和这些游牧民族过过招的。
    这要是打出一场大胜仗。
    那我晋王岂不是赢定了?
    只怕很快就能过上笑傲草原,威震狼居胥山,班师回朝喜提父皇降阶相迎的人生巅峰?
    那时候,功高震父的自己,和有妇之夫的陆成安贴贴,父皇只怕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赢麻了啊。
    【正英十年八月,你终于平定了这场瘟疫,身为秦王的你起早贪黑地研究这场疫情的特点。】
    【你虽然并没有能力救助下来那些身患瘟疫的百姓,但是你没有让这场疫情继续扩大下去。】
    【而通过这次疫情的病理了解,你可以肯定,若是朝廷放任不管,恐怕会酿成一场惨无人道的人间惨剧。】
    【在本次疫情中,死亡了17813位当地百姓。】
    秦王的神色凝重。
    这次疫情看起来并不简单。
    在剧情模式之中,秦王解锁了《三国志》,那是挑灯夜读,一整天都在看。
    就为了信息,就为了打好自己下一次周本的发挥。
    而在这个《三国志》中就记载着东汉末年,爆发出来了一个非常恐怖的瘟疫,当时的皇帝汉灵帝对于这场疫情毫无作为。
    根据旧有的资料认为疫情一般不会超过两年,于是选择了静观其变,坐视不理。
    结果危害更甚,疫情能平静,无辜受灾的百姓不能平静,朝廷躺平的时候,正是疫情酝酿再次爆发的时候,大贤良师的张角振臂一呼,就是在疫情作为背景的情况下,趁着百姓怨声载道的时候,顺势而反。
    这次瘟疫,若是被有心人所利用的话,麻烦就大了。
    秦王想来想去,回到京城,她就要劝说自家的父皇给自己下一道罪己诏。
    这种天灾降世的情况下,父皇不用罪己诏临时抬高一下民意,秦王是真怕有反贼一个接着一个冒出来。
    于此同时。
    燕王和陆成安已经出现在了地图的另外一端。
    涨红了脸的燕王脑袋撞在床板上。
    人生第一次的说谎。
    她「哄骗」陆成安下江南的借口是想要回到母妃的家乡探亲,而真实的情况是——这事儿是燕王杜撰出来的。
    父皇年轻的时候,在江南地带游山玩水时,宠幸了她那位还是平民出身的母妃。
    后来父皇就带着她的母妃一起回京城了。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