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古时候是揣摩圣意,琢磨皇帝的心意。
现代就是职场交锋,琢磨领导的想法。
这是同一个道理。
而你千万别看陆成安在模拟之中,变法受到了正英帝的鼎力支持,实际上真正让正英帝下定决心变法,是有种种因素促成的。
陆成安每一次模拟结束,都是会复盘这次模拟之中的诸多细节,从陆成安现在一步又一步打下来的模拟进程观察岳父的作为。
正英帝执政的早期特点很明显,就是维稳,平和朝中左右上下的声音,再做到巩固君权,至于改革,正英帝最初是没有这个想法的。
这点,能从岳父给汉王寻找几个大儒作为老师,就能窥视出正英帝真实的想法。
最重要的是,正英帝不仅是让大儒来教自己的女儿,甚至是一点帝王心术都没有教给自己的女儿们。
而这也是力求朝堂安定的一种表现,不想让自己的女儿们陷入互相争夺权力的淤泥之中。
这就迫使模拟里,陆成安作为臣子,压力拉满。
一个不小心,血压就上去了。
这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岳父更想要一个男性子嗣来继任大统,毕竟无论是汉王还是晋王的儿子,一出来,就敲定了国本上的问题。
考虑到了这个层面,岳父这才没给女儿们传授什么帝王心术,但是一点都没有当皇帝经验的皇女们,真的太稚嫩了。
虽说现在是强了许多。
可之前,那几乎清一色都是小白纸。
汉王还没确认是不是正英帝赐给她的鸩酒,就以为是父亲要赐死她,毅然决然地饮下毒酒,以全孝义,谢父恩情。
而正英帝南巡微服私访,发现了情况后,对于这些案情轻拿轻放,打算慢慢解决。
这些迹象,都不难看出来,正英帝做事整体性上,还是比较保守的,不敢大动干戈,大刀阔斧地做事。
陆成安那局能打出变法的格局,有三个致命的节奏事件,才让正英帝下定了决心。
一个是陆成安的《万民疏》打动了正英帝,一个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奴海寇案彻底查清,此案被定性为大晟朝本纪的四大案。
那一次,完全是陆成安莽出了一条路,孤身入虎穴,弄清楚了来龙去脉,还把所有事情摆在台面上,真正的九死一生,直接就打消了正英帝心中仅存的幻想,意识到了大晟王朝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世家大族已经不配获得他的信任。
再加上陆成安提出来的变法策略,很有可行度,这才一蹴而就,让正英帝定下了变法的格局。
当然,正英帝死后的托孤,让后继人继续执行陆成安的变法策略,也是极为重要的。
不少时代的变法,其实已经接近成功,但是后来的继承者一力推翻这些政策,使得前功尽弃不说,还要因为格局的变化,引发新的混乱。
而陆成安权力最大的时间段,也正是岳父病情最重的时候。
那时候的正英帝清楚自己时日无多,为了尽可能地为变法腾出空间,干脆破釜沉舟,加大了对陆成安的支持力度。
这才是陆成安的变法会进展如此顺利的原因。
那时病重的岳父心态和现在岳父的心态是不同的。
前者是知道自己这几个女儿是坑,又相信陆成安的能力,最大程度给陆成安开了权力的通道。
后者的话...我自信,我年轻,一定能生出儿子来,就是浪,有事儿,先拖着,以后再解决,稳住局势,慢慢来。
局面不同,面对的可能性也不同。
所以说,顺风的时候浪如恶鬼,逆风的时候超神发挥,这种是最不可取的。
若是陆成安真有异心,可能岳父逆风的超神发挥还能被陆成安弄成超鬼发挥,亲手葬送自己的王朝。
而陆成安可以肯定,现在的岳父是不可能接受晋王开海政策的提议,因为开海禁的话,就会出现新的问题要面对。
问题简单一些,只是杀几个海寇,总比开海以后不断出现的问题要好解决的多。
毕竟时代的目光不一样,陆成安是知道开海是有好处的。
但以正英帝的视角来看,他怎么知道开海是一件好事呢?
开海要面对的主要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未知。
你不知道,海的外面是什么。
尤其要担心一种情况。
那就是开海过后,作为统治者,不得不去担心沿海地区的百姓勾结海外势力,来向大晟王朝发起统治的挑战。
这让陆成安想起了自己和晋王的好大儿苏为英。
陆成安肯定料定,他留下来的遗著,很大概率是讲解了世界地图之类的内容,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农作物和物品。
这些都是这个时代中,整个王朝都不可能具备的知识面,而自己的好大儿苏为英,相信了他这个英年早逝的老爹。
这才上演了如此宏伟绚丽的一幕。
而这开海的好处,远远比海禁的好处要大。
大航海时代,开先手出海的国家,哪个不是吃的满嘴是油?当然,某种程度上,这些国家吃的满嘴油,还是心够毒,掠夺财富的手段足够狠辣。
好大儿要是足够狠,把其他国家的人当成耗材或者奴隶,指不定晟不落帝国就出来了。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