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月后箭伤复发,病逝扬州。】
【安和十八年五月,齐王登基,秦王被软禁在秦王府上,不久,秦王郁郁而终。】
【安和十八年七月,陆谦己因为在交趾作战时,曾不幸染上瘟疫,八月份突感风寒,不治而亡,在经受丧夫之痛又遭遇爱子病逝的秦道秀终日以泪洗面,次年同样溘然长逝。】
【天晟元年一月,天晟帝苏颐锦正式登基,对于旧政,她选择规守良策,同时施以仁政,休养生息,以平多年累战,内部混乱的困局。】
【天晟二年二月,天晟帝苏颐锦无为而治,延续了上一年的政令。】
【天晟三年七月,天晟帝苏颐锦驾崩,传位于泰熙帝五皇女的后人。】
而远在南苑进行追猎的陆成安脑海中忽然响起一个声音。
【模拟结束,进入结算。】
【你的一生辉煌璀璨,功绩斐然,如彗星闪过了大晟朝的王朝本纪,数百年,难出其一。】
【史书太小,已装不下你波澜壮阔的一生。】
【你是本朝唯一一个被抬入文庙和武庙的治世能臣。】
【本次从政之路评分:96分。】
【历史形象:治世能臣、世之名将、国之大器、托孤大贤。】
【历史评价:文可安邦定国,武可气吞山河。】
【历史关联事件:陆公画眉、万民天疏、陆生辩天、内阁重臣、锦衣首辅、钦差大臣、东南海案、托孤重臣、安和开海、一条鞭法、对外海贸、驰援凉州、纵横漠北、燕然勒石、平定蒙古、攻灭高句丽、整改吏治、考成功就、兴修水利、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仁政待民、帝国双璧、一门双武庙、安和三大征。】
【帝国双璧:指代的是安和帝执政期间涌现的一对战功斐然、功绩过人的父子,父为内阁首辅陆成安、子为冠军侯镇北上将陆谦己。】
【其中陆成安为本朝唯一一个被抬入文庙和武庙的治世能臣,他的治国方针影响了三代人的走向,让大晟朝的国力来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对外战争胜率极高,先后平定蒙古、高句丽、南越国的三国之乱,又称安和三大征。】
.....
.....
.....
第132章 门儿清的晋王殿下
文庙和武庙,在古代,是评判一个人能力的基准。
当然,最早的文庙只供奉儒学派系的大儒,是有水分的,明清时期的文庙会更加务实一些,诸葛亮就是在这个时候入了文庙。
而如果说皇帝的能力,是要用庙号的寓意来判断他是否是优秀而合格的皇帝。
那么能进入文庙和武庙的臣子,那都是有实打实的功绩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有了这个参考标准,才能成功进入文庙和武庙。
陆成安这个存档,最初的想法,只不过是尝试变法革新,来为大晟朝找到一个在和平中谋求破局和改变的路子,走的是文治路线。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很骨感。
隐藏在平和的表面下,藏有无法触及的暗雷,他的文治功劳,在这次评分中,算不得主体,其实还是靠军功上位的。
安和三大征,平定了草原统一的蒙古强盛后对于大晟朝的战争威胁、燕然勒石,跑到蒙古王庭的大本营这边,宣扬了自己的功绩。
攻破了不断暗中施手脚做小动作的高句丽还干碎了南越国的小人面孔。
对外战争的三连胜,才是这次评分那么高的原因。
而陆成安这次变法,不能说是完全成功,当然正英帝和汉王都相当支持他对于大晟朝进行的变化和改造,可是朝堂中的保守派可不是那么想的。
不管哪一朝哪一代,变法都是有保守派反对的声音存在。
这些保守派,一方面是利益受损的地主阶级,一方面是想要拉拢其他地主阶级的人进行反抗。
陆成安既不能转化这批人成为变法阵营的人,又很难在不损伤对方利益的情况下,做到双方都能满意的妥协。
他又不是皇帝。
只能和这群保守派的人打太极,没办法压死这帮人。
所以,这就是变法的僵局所在。
张居正的变法,在其在世时,理论上是成功的,他通过【一条鞭法】等改革措施开创了大明朝的中兴,即万历年间天下繁荣、富庶的局面,为嘉靖朝时期日益衰退的大明国力补充了有生力量,延续了几十年的国运。
最终在没有后继人继续维持变法的政策,变法以失败告终,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性。
因为一个朝代的变法,是建立在这个朝代已经支撑不下去,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本来就是未知性且危险的。
而封建社会的最大问题是土地兼并后,百姓举步维艰的情况。
现代社会,看似没有了土地兼并,但实际上是换成了另外一种形式,以财富兼并的状态,让多数人的财富来养活少数人的优越生活。
换而言之,陆成安无论在文治上做出任何改变,想要让百姓们过上安稳的日子,他都不可能做到如【横渠四句】所形容的崇高境界。
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化的浪漫主义。
陆成安做到最后,恐怕只能是在自己执政期间,让百姓过上还算过得去的日子,但是,陆成安不能强求其他的权贵阶级,不去享有这样的特权。
每一次模拟推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