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双方各退一步,表示改善关系。
随后俺答给足了明廷面子,俯首称臣,才最终做成了互市的局面。
在双方的史书中记载,明朝称之为俺答封贡,而蒙古史料则说是明朝皇帝畏惧俺答的武力,不得不答应。
这次双方握手言和,对于双方的影响都深远,互相之间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是这里的情况,跟陆成安所遭遇到的情况是不同的。
首先,你怎么确定对方就一定是为了和平而开启互市,会不会形成养虎为患的格局,毕竟现在这个情况,蒙古是统一了草原的状况,它的实力是很强的,倘若已经具备灭亡大晟朝的能力下开启互市,很容易造成敌强我弱的状况。
有了充分的资源和日用品,对于蒙古部落的人口促进增长的好处。
而大晟朝从蒙古部落得到的东西却是战马,从战略角度而言,蒙古部落从大晟朝得到的好处要更加的实实在在。
俺答和明廷是双方都不足以灭掉对方的情况下,都不想过于消耗己方实力而达成的和平条件。
陆成安这边却是先把你打了一顿,再拿着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问你答应不答应。
我又不是拿银子买和平的大宋。
陆成安不可能答应。
【安和四年十月,吴明所率领的军团和蒙古正面交手,双方互有败绩胜果,双方僵持不下。】
【安和四年十一月,长孙明因告老还乡,前往凉州,与管彰相谈盛欢,随后,长孙明向朝廷推举了管彰。】
汉王替换官员,还是有针对性的,没有大规模地提拔寒门,因为目前大晟朝的主体结构还是世家子居多。
所以用人方面,她会选择世家子之中,相对有能力的一些人。
其实,汉王考虑过地方官员换其他地方的人来管,但考虑一下,感觉阻力太大,还是由地方人管地方人,这样相对稳定一些。
看着管彰这个熟悉的名字。
汉王第一时间是想要拒绝的,因为这家伙在乱世之中,是成了一方军阀,是实打实的野心家。
是毋庸置疑的乱臣贼子。
但是长孙明在朝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最近汉王打压长孙明已经打压的够明显了,倘若再不给点面子,可能真要压得对方反叛了。
所以,汉王同意了这件事,但不会重用,她是不可能给管彰有掌握兵权的机会。
【安和四年十二月,陆成安的新政在日积月累下,在朝堂内部形成了较大的内外矛盾,在蒙古侵扰边疆的大环境下,陆成安的主战观点,得到了部分人的质疑。】
【朝堂中的《陆清党》逐渐分离。】
陆成安哭笑不得,内忧外患之下,《陆清党》这个党派内部,也是进入了提纯的状态,留下来的人,多数都是铁杆支持自己的。
就此离开的人,要么是和陆成安三观不合,要么就是和陆成安政见不合,当然可能也存在有些观望的人,感觉陆成安随时有倒台的风险,提前进行紧急避险了。
【安和五年一月,蒙古部和吴明的多次交手,双方依然久战不下。】
【安和五年二月,高句丽和日本发生战争,日本对高句丽宣战!】
【安和五年三月,贵州发生叛乱,叛军头目曹东成,为地方政权,他联合并威迫近年来不满朝廷政策的世家豪族悍然起兵攻蜀。】
【一时之间尽起两万之士,由于装备普通,没有形成强悍的战力与蜀地的官兵发生激烈战斗。】
【安和五年四月,朝廷出兵讨伐叛军。】
【安和五年八月,云南平西侯徐琰兴兵援蜀与叛军曹东成部众交手。】
【安和六年五月,曹东成同交趾建立同盟关系,交趾豪族头目黎宛突袭云南,使得平西侯徐琰被迫回防云南。】
【安和六年八月,蒙古再次进犯边疆,吴明力战不退,双方再次战平。】
汉王有些忙不过来了。
她的前方交手激烈,她的大后方战况紧急,内部和外部都在一顿乱战,整个大晟江山乱成了一锅粥。
【北镇抚司隐藏消息:安和六年六月,在京城之中的管彰同长孙明密谋宫廷政变,时间定在安和六年十月,以此推翻由安和帝为主体的政权。】
【长孙明作为你的舅父,开始拉拢你,希望你能加入他的阵营。】
宁王有些瘫痪了,你汉王倒是拨一笔银子给北镇抚司当调查经费啊,搞啥呢,现在都八月份了,她作为北镇抚司,才知道六月份管彰和长孙明想要宫廷政变的消息。
要是早点拨一笔银子当调查经费,她就能提前知道这些重大的消息,就能做出很好的反制措施。
现在仅仅剩下两个月,长孙明就要宫廷政变了,这管彰肯定已经打通了京城内一些关系,掌握了部分兵权,不然凭什么敢做出政变的事情。
要不是她舅父不知道她有异心,这个局面,长孙明宫廷政变的结局是板上钉钉的了。
而一旦宫廷政变成功,那就是她的姐姐秦王上位,汉王和陆成安都死定了,绝对没有活下来的机会。
现在这个时间线很尴尬,山阳公吴英已经病逝。
长孙明必须杀了陆成安,然后才能顺理成章地泼脏水,指责陆成安在正英朝时期权倾朝野,托孤之际,趁机矫旨,将原有的继承人秦王改成了汉王。
这次宫廷政变,才能至少表面上的名正言顺,也就是说陆成安是一个必须要死的人,秦王想要上位成功,长孙明想要政变得势,陆成安都得死。
宁王能想到现在能救场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