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选项一:回援晋地,从长计议。】
【选项二: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入主天京,成就雄图霸业。】
【选项三:分兵而战,双线迎击。】
陆成安深吸一口气,他没有犹豫,立刻选择了第一个选项,长孙明为首的文臣集团,这是来了一招围魏救赵,迫使陆成安必须回援。
选项三的分兵作战,是最差的选择,目前局势的确对陆成安很好,已经推到对方的高地塔,可是从单线作战变成双线作战,战线被拉长不说,兵力同样被分散,这样很容易粮道被断。
粮道被断,那就是寸步难行。
而选项二同样是一个愚蠢的选择,若是一意孤行,非要攘外而先安内,把太多的时间耗在这里,那就是为虎作伥。
这里毕竟是长孙明集团的高地,推进是要时间的,一旦放任胡虏在晋地动乱,百姓流离失所,那是陆成安不想看到的。
异族和汉人不同。
汉人内战,有良知的部队往往讲究道义,不向黎民百姓,妇孺老幼出手。
异族入侵哪里会管你是什么身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陆成安不是脑子一热就想着一统江山天下的人。
收拾这帮人的办法有很多种,何必急于一时。
如果说北京保卫战,于谦用的是——‘社稷为重,君为轻。’
现在对于陆成安而言就是‘民为重,社稷次之。’,他绝不能坐视异族为乱一方。
当陆成安做出这个选择,诸多将士爆发了廷议般的争论,纷纷请示陆成安不可妇人之仁。
【军中营帐,吴明出列,抱拳请示,“君侯,此乃攻复中原,成就霸业的最好时机,万万不可错过啊。”】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君侯三思。”】
【帐中又有大将出列——】
【“长孙明诸多小人背信弃义,请胡人入关,实乃愧对祖宗基业,此为入主天京良机,唯有入京,方可平定漠北之乱。”】
选项重新回到初始画面。
陆成安还是没有犹豫,选择了第一个选择。
【“我平北君侯,功成平北而来,自正英十年来与晋王就藩太原十四余年,兢兢业业,镇守藩地,平定胡虏,为先帝所托,成安不敢忘。”】
【“而今诸君劝我先入天京,而后回师,可知天下大乱,自异族入关而始?”】
【“天京一日不破,晋地百姓一日不宁,为胡虏作乱,吾等将士,不思守边疆卫中华,只想逞一时之利,与长孙明等人又有何异?”】
【“诸将勿议,吾主在北,断不可弃,班师回晋,即刻行军,若有再论者,休怪吾剑不利否。”】
【陆成安斩断营帐中的案牍,将其一劈为二。】
【“本君侯若在北地,胡马安敢度阴山!”】
【你的声望在北地大幅度提升,你在大晟朝的民心大幅度提升,王师士气受损,济钰帝民心大幅度下降。】
【天京城出现大量士卒哗变。】
此时此刻,观战视角的汉王苏瑜舟已经不想说话了。
![]()
这还让陆成安从什么文啊?!
你可就给本王当一个护国战神吧!
晋王简直就是躺着捡了一个大便宜。
还需要玩吗?
陆神一人打全场了都。
.....
.....
.....
第38章 现在知道汉王怎么赢的吧?
以长孙明为代表的文臣集团请鞑靼入关,是一件极其无耻的事情,说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吴三桂请清军入关。
很多人说是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其实不完全是,他是一个纯粹的投机分子。
当时有三方势力,吴三桂可以选择,他没有选择南明,是因为南明太弱,内忧外患,朝堂内部争斗厉害,跟南明混死路一条,也没有选择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抢了吴三桂女人,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问题,最早吴三桂也是想投降李自成的,可李自成跟吴三桂存在阶级层面的问题,吴三桂看清楚了李自成对地主阶级的疯狂压榨和残杀,自己跟着李自成混,要么被猜忌,要么被迫害,明白了李自成和他不是一路人。
最终选择了背叛民族,投降清兵,引清军入关,一方面是这样做对自己的家族收益足够大,另外一方面清兵的胜算也远比南明和闯王大。
这直接影响到当时五千万的汉人人口,在这一场清兵入关的屠杀中,人口锐减至两千万人,清军有记载的屠城,更是罄竹难书,洗都洗不干净。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历史小说里穿清必反。
所以陆成安不可能不回援。
他宁肯不要社稷江山,也不会选择去当一个民族罪人。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