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章 乾坤骨董集—玩古玉  收徒就变强,我成天地第一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25章乾坤骨董集—玩古玉
    古玉指清代以前(包括清代)的玉器。每一件古玉都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审美观念等等。可以说古玉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化,大约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
    同时,中国的玉文化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世界各大洲均发现有玉矿,但这么早用玉并把玉融入民族血液中的中国首屈一指。中国可谓“玉文化之国”,因为只有中国才欣赏玉,懂得玉文化,西方的老外只欣赏晶体类钻石,这大概缘自东西方民族性格不同,而导致异样的审美情趣。老外性格外向,喜欢直来直去,因而钟爱通明透亮的宝石;华人性格内敛,讲究含蓄蕴藉,总觉钻石灿烂,眩目张扬,且一览无余,缺乏内涵,因此欣赏精光内蕴、含而不露的宝玉。这也便是中国古人常常以玉喻人、以玉比德、以玉状美之缘由。
    玉器收藏和书画、陶瓷、金属器物等艺术品的收藏有所不同。
    首先,“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以玉比德”,“君子”是人们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先哲们既看到了玉的自然之美,又看到了玉具有德的内蕴,因此找到玉作为君子的象征,以示君子的德行高尚。
    “玉”字在人们心目中也一直是美好、高尚的字眼,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都用玉来形容,玉容、玉面、玉女、冰清玉洁,金玉良缘、珠圆玉润等等的词汇不胜枚举。
    中国的“玉文化”,实为贯穿古今的典型民族文化。一般说清代以前的玉器称“古玉”,汉代以前的玉器称“高古玉”。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发现精细石器——玉石以来,一直欣赏并崇拜玉器。在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之前的几千年间,华夏先人认为世间最宝贵的的物质就是“玉”。《山海经》中关于“玉”的记载多达三百余处,而记载金、银、铜、铁,仅有寥寥几十处,可见古人对“玉”的重视与崇尚。因此,古人用“宝玉”制作尊贵礼器,献祀神祈与祖先,所以古玉在远古社会曾为“通灵神玉”。
    诚如《山海经·西山经》所言:“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可知在古人心目中,只有“天地神鬼”才能享用“宝玉”。即便后来出现了金、银、铜器,“宝玉”的光辉依旧璀璨,代表天子权威的印玺,法定必须用玉制作,“玉玺”等同“御玺”,而王后、诸侯及大臣,只能用金、银、铜印。“玉”字写作“王内一点”,普遍解读为“王者怀中之物”,所以上古时代的古玉又称“王玉”。“玉”本属稀少宝贵资源,古时即为西域小国贡献中原大国的上等贡品。
    中华民族崇尚的谦和、礼让、含蓄、典雅的情操是玉之美、德之光的折射,他们融入民族血液,传承至今,也成为玉器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各国为抢夺玉资源,甚至不惜举国一战,正如当代各国为夺石油资源而爆发中东战争一样,当年商代武丁王“伐鬼方三年”,其实就是因为西域的“鬼国”拒绝贡“玉”,而出兵抢夺玉资源。古时玉器异常宝贵,也因玉器的加工难度甚大。玉质坚硬,特难加工,而古时工具不佳,全靠手工“琢磨”,一件精美玉器的成型可能耗费玉工几年甚至一生时间。古时玉器是献祀的“神器”,古人制作时必怀异常虔敬之心态,倾注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绝非现代商品的机制工艺,缺乏感情与心神的投入。因此,高古玉器饱含先人的情感与灵智,其生命力穿越万年而不衰,其艺术性神奇精妙而绝美,举凡“鬼斧神工”、“出神入化”、“形神俱备”、“勾魂摄魄”、“超凡脱俗”、“空前绝后”类赞誉之词,舍高古玉器而岂有他哉?稀缺的资源加昂贵而精美的做工,所以,古代玉器实为帝王皇家拥有之物,一般平民是不敢也不能“怀玉抱璧”的。
    其次,“玉,石之美者。”玉器的原料是天然的、稀有的、独一无二的,有些玉还具有宝石的特点,原料本身就有很高的价值,而其它艺术品则不具备这种条件;
    最后,玉器收藏是多样性的,有古玉收藏和新玉收藏,还有人专门喜欢收藏玉料的,这也就有了不同的层次。
    古玉资源有限,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抬高了其收藏的门槛。
    同时,古玉的文化含量较高,与当时社会的装饰、审美、财富、权力直接关联,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它在表达其力量、意志和审美观的同时,也在兴替演进中处处显示着历史痕迹。
    因“高古玉”多为“神玉”、“王玉”,其面世均为古代帝王或皇族墓中出土,一般人墓中顶多有点石器、陶器之类,绝不见玉器。远古时期,部落首领“惟玉为葬”,王者自命“天子”即“天神之子”,生前佩戴“神玉”护佑,死后则须用玉器陪葬,由“玉神器”导引逝者的灵魂升天成神,返祖归宗,以便享受后裔奉祀,颐养天年。古时葬俗“视死如生”,原始部落首领以及后代皇帝下葬,往往陪葬生前无比珍爱的玉器,所以精美的玉器多出自皇家陵墓。而皇家陵墓本来就少,再加防盗措施严密,所以世间显现的精美古玉就实在罕见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市面少见古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目前的法律规定还不允许拍卖出土文物,如青铜器、高古玉,国内拍卖公司就不敢公开拍卖,致使很多古玉或是藏而不露,或是走私出境,如此想来,古玉露脸的机会还能多吗?目前国内上拍的高古玉器,多以海外回流的身份合法化,出入变通,身价倍增。物以稀缺为贵,因此,年代开门的精美古玉,市场价格异常昂贵,动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有钱的买主,皆为富商巨贾,并非古玉行家;而古玉玩家,又都缺钱,重器不得上手,只能隔着展柜玻璃,享享眼福了。
    二、古玉难辨
    古玉珍贵,价值连城,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真品古玉难求,于是仿造成风。唐宋就曾仿制古玉,明清继往开来,仿品巨增。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于今利益所趋,仿古之风尤盛,且设备先进,工艺高超,致使赝品当道,弄假成真,于是“假作真时真亦假”,除了博物馆里的藏品,一般人手中的古玉很难被人认可。但,博物馆中的藏品也应分别对待,一类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肯定不假;另一类则是民间征集品和名人赠予品,就很难说是真是假。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都曾收购过一批高古玉,便引起广泛争议。博物馆中专家不少,都难保真,何况民间藏品就更难辨认了。
    懂点历史和考古知识的人都知道,基于保护文物的原则,官方的考古发掘很少,很多古墓的发掘完全出于被动,往往是盗墓者光顾后的打扫战场,所以,真正发掘出土的古玉寥寥无几。那么,市面上何来不少古玉呢?实际上,除了盗墓挖出的,更多则为农村田间耕作和城市基建施工所发现。改革开放之前,民风较为淳朴,相应国家号召,发现的古玉都作为国家文物上交,各地的文物店代表国家接受古玉,并象征性的给上交者一点奖金。
    后来发现文物商店也在经营,廉价收购的古玉,高价出售赚取暴利。人们开始醒悟,与其如此,还不如自己留藏,待机私下卖个好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各地的文物市场和拍卖公司蓬勃兴起,古玉倩影遂不断亮相,宝贵价值也与日俱增。特别是2002年,为适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