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0章 整顿教育  大明末年:朕崇祯皇帝朱由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哪怕到了崇祯十七年,大明亡国的时候。

    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进攻台湾。

    崇祯皇帝懒得顾忌他们,随便发了一道圣旨。

    广东福建的水师,靠着不太发达的船只都能把那群人打的落花流水。

    而到了清朝,却变了。

    大炮被隐藏,火枪被停止研制,骄傲的旗军以为是他们马上弓箭夺得天下。

    甚至到了清中期,朝鲜暴乱,一队朝鲜反清人士,打着复明的口号,袭击了清朝的军队。

    那次战役,清军被火枪打死几十人,而朝鲜也被弓箭射死几十人。

    朝鲜王被罚银两万,参与造反的复明人员被斩首。

    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造反。

    但有一点,清军是被火枪打死的,而朝鲜兵是被弓箭射死的。

    从此可以看出,清朝有多么的落后,愚昧,骄傲,无能。

    “宋应星是大才,不能就此淹没了,找个时候,朕要见见他。”

    “还有,如果把这火油里面,装上简利的铁片,碎石,爆炸的一瞬间,是不是可以产生更大的伤害?”

    徐光启想了想,是啊,火的话碰到下雨天,或者某种时候,他的作用就小的多。

    可如果在球里面加上,铁片碎石屑,那么在爆炸的一瞬间。

    完全可以击中人体最薄弱的地方。

    “陛下,您真是天纵圣贤啊,臣晚上回去就加以改良,保证不让您失望。”

    朱由检打断了他:“回去还是多休息的好。”

    “红薯的推广怎么样了。”

    他刚说完就见徐光启的脸色有些黯然。

    “陛下,久久推不动,红薯的亩产量惊人,可老百姓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愿意种。”

    “反观还是南方的老百姓种的多啊。”

    朱由检想了想,他说的不无道理。

    老百姓种了几千年的地,让他们把未来一年的性命都押在这个没有见过的物种上。

    短时间内怎么能成功。

    “红薯虽是好东西,但想让北方百姓短时间接受是不现实的。”

    “皇室在京师还有一万多顷地,你们全部种上红薯,苗不够就慢慢培育,争取五年之内把地全部种上。”

    徐光启万分感动:“陛下,那是皇家的地啊都种上红薯的话…”

    后面的话,他没有说出口,皇家的地有一万多顷是专供的。

    如果种上红薯,那皇宫的粮食就需要买了,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

    朱由检打断他:“粮食的事不必担心,当初郑和得宝船图纸,工部还能找到吗。”

    迎来的又是一阵沉默。

    那些珍贵的宝船图纸,西洋的路线,停靠点,补给点,都被刘大夏那个家伙一把火烧毁了。

    当初郑和下西洋,带回来了无数的宝贝。

    明宣宗特别喜欢,特意让宦官去要图纸,准备再下西洋。

    当时的兵部侍郎刘大夏,尚书项忠 这两个千古罪人,居然给藏了起来。

    还说是为了正义,每年光维护那些船只都要数十万两,七下西洋牺牲的人多达万人。

    为了正义和爱,只能删掉。

    在后人看来,刘大夏,项忠等人的罪过不亚于秦桧。

    朱由检为懒得找了,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他随后说出了最后一个想法,也是他今天来找徐光启的目的。

    全民教育。

    从老童生那里出来后,他就在想能不能全民教育。

    大明不能与清朝一样,搞愚民教育,汉人要把选择权交在自己手里。

    哪怕某一天老百姓会觉醒。

    徐光启听完后,没有被这个问题吓住。

    反而有些疑惑,怎么搞全民教育。

    他信仰西教,主的恩惠普遍大地。

    如果真能把全民教育搞成功,那可真是天功,主也会祝福他上天堂的。

    可问题来了…

    人太多,地太广,西北河南年年灾荒,叛军无数。

    北方后金虎视眈眈,经常没事搞偷袭。

    假如这些都成功了,那么多人读书。

    科举只要几百人。

    而读书的有几千万,这对朝廷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教书先生也没有那么多。

    进士,举人是不屑教书的。

    剩下的只有秀才,他们还在想着如何中举。

    有几个想开的,会办个私塾,一些有点家底的百姓拿着腊肉,或者粮食庆他们教自己的孩子。

    而没钱的人家占大多数,他们怎么上得起私塾。

    这些穷人家,一生下来就是要劳动的。

    摆脱了婴儿时代,他们的父母会让他们干活,来缓解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