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16章 两条走路,大明两院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一个误区,工程技术人才的工作绝非简单的技术应用,他们也要做科学研究。

    解决一个前所未有的工程难题其过程本身就是极高水平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需要深厚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强大的研究能力。

    单纯的技术重复不可能有大的创新和突破,只能轻微的优化。

    第二个误区,工程技术人才没有科学研究人才重要。

    虽然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但绝非割裂,也没有高下之分,而是一个创新链条上的不同环节,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科研推动技术,没有基础理论的突破就不会有革命性的新技术,技术源于科学;

    技术反哺科研,技术发展为科研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科学依赖于技术。

    说的通俗一点,两者就是人的两条腿,少了任何一条,都会走不稳、走不快、容易跌倒、疲惫和被其它人追上。

    这两点,诸位是否认同?”

    众人怔了怔,然后连连点头。

    尤其是几位研究院的院长们,脸上更是激动之色。

    皇帝所说的这两个误区算是给他们证名了。

    自古文人相轻,武人相重,但仅仅只是文武两类会如此吗?艺人相贱、商人相害、医者相损。

    说到底还是利益闹的,如钱财、地位、名利等等。

    那么研究也是如此,研究天地万物运行规律会看的上研究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泥的农业研究者吗?

    如此闹下去,伤了和气不说,学术界充满浮躁之风,这不利于大明的发展,必须要第一时间扼杀掉。

    “结合刚刚的分析,朕有一个想法!”

    “大伴,再抬一张白板过来!”

    崇祯朝着王承恩说了一声,而后起身进了东暖阁。

    等李若涟和欧振在王承恩的指引下从偏殿中抬过新的白板并且摆放好后,崇祯刚好从东暖阁中出来,手上还拿着一本册子。

    离得的近的袁可看到册子表面写着<科技强国>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

    崇祯将册子放在了桌案纸上,走到摆好的白板前,一边提笔蘸墨一边沉声道:“朕拟定设两个管理机构,分别是大明国家科学院和大明国家工程院,简称国科院和国工院。

    国科院收录和管理研究自然知识学术的人才,国工院收录和管理技术研究的人才。

    两院下根据只能不同分设一些学部,根据人才所研究不同隶属不同的学部,按照朕的设想,科国院下设五个学部,数学部、物力学部、医学部、地学部、化学部;

    国工院下设六个学部,分别是机械与运载学部、冶金与材料学部、矿业工程学部、土木与水利学部、农业学部、医药卫生学部。

    另外,国科院下会根据需求成立诸多直属的研究院。”

    既然都已经说到这里了,崇祯也不想以后再挤牙膏了,按照记忆中的内容一股脑的全部都说出来。

    反正自他登基以来冒出来的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词汇也不是一个两个了,大家伙儿见怪不怪了,解释一下就是了。

    皇帝的设想将众人拉回了现实之中,仔细思索之后又皱起了眉头,因为皇帝的想法中有几个他们很陌生的词汇以及他们不理解的问题。

    例如地学是什么?化学又是什么?

    既然国科院下有医学部了,那国工院下怎么又来设置了一个医药卫生学部?

    礼部尚书刘宗周出声了:“陛下,设立两个管理机构这点臣等能理解,毕竟是不同的人才,可地学和化学是什么?地学和地理是不是有联系?臣等愚钝,望陛下示下!”

    看着连连点头的众人,崇祯直接道:“先说说地学吧,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这里的地理指的是对自然规律的记录和观察,

    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下》,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这里的地理指的是指地形位置、山川湖海,长河大江,也就是地上的一切事务。

    诸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都是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实地考察和记录等等。

    但既然我们要科学、系统的去研究,那就不能只单纯的研究山川湖海变化,地震、洪灾、大旱等等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自然现象。

    例如水坝决堤。大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形成水堰(堰塞湖),堰塞湖水坝因承受不住大水量决堤,大量泥沙树木混合着洪水汹涌而下,进而导致下游的正常水坝被冲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大暴雨?大暴雨是导致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吗?”

    “这里面包含了地理、地质、天气、环境等等问题,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

    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

    为什么会有大暴雨,这个问题他们听得很是莫名其妙,下雨这是人为能控制的吗?

    但山体滑坡的因素有很多,诸如缺少植被、山体本身的原因、开采矿物等等方面,然后在持续大雨的冲刷下形成了山体滑坡。

    “这个问题大家都能知道一些,里面包含了地理、地质、天气、环境等等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但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不待众人出声,崇祯继续问道:“我们再上一点难度,我们脚下的大地有多厚?地底到底有什么?又由什么所构成的?

    煤炭和石油是怎么来的?飓风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持续性大旱?地震如何发生的?”

    这一次所有人都懵了,满眼的疑惑和迷茫。

    如果说上一个山体滑坡的问题他们还能思索一些,现在皇帝问的这些问题就是满头雾水了。

    探究地有多厚做什么?怕打水井、挖矿将地面给挖穿了?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