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参与很多社会活动。
唐代绘画、陶俑中的妇女形象是盛装丰腴、美发高髻、轻纱薄罗、裸臂露肩,宫廷贵族女性更是穿金戴银,服饰之豪华也可想而知,唐代玉器中很多就是妇女装饰打扮用品,玉钗、玉簪、玉梳、玉步摇为头饰,从实物看均以优质玉料制作,有的镂雕花叶,有的半月形雕琢花鸟图案,制作非常精致,剖片极薄,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白玉梳,用来插在发髻上作装饰,富贵华丽。
西安何家村窖藏曾出士一件白玉镶金镯手饰,一副两只,每个由三节等长的弧形白玉组成,各节之间两端都镶有金质虎头铰链,可以自由活动便于开合佩戴,白玉温润如凝脂,装饰性和实用性均达到很高的水平。
用玉料琢制生活实用器皿可以看出唐代宫廷贵族生活的奢华,表明唐代玉器向实用装饰性转化的倾向。唐代玉杯在实用器皿造型上很典型,一种为羽觞形,器身窄长两端较尖,圆饼足,一种为瓜棱形,杯口似花瓣,实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玉八瓣花形杯,水晶八瓣花形杯,两杯都呈椭圆形琢为花形八瓣,白玉杯还琢饰有缠枝卷草纹,富丽而典雅,从器壁的轻薄和造型的大小看显然是用来实用的。
佛教经过数百年的传播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在唐代已经大为兴盛且宗派林立,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佛教用玉也成为唐代玉器种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佛教用玉首推玉菩萨,高均为70厘米左右,手持柳枝、净瓶,赤足立姿,身形修长线条流畅,并贴以金箔,造型为典型的唐味,唯材质的原因体型并不大,但制作相当精美。
此外,唐代佛教用玉中常见的还有与其教义有关的玉**、玉飞天等等,其中玉飞天也是唐代典型的玉石雕刻艺术品,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多件唐代玉飞天,其中一件青玉质,飞天侧身转头凌空驾云飞舞,上身裸袒双臂舒展,手持莲花,下着长裙,双腿前后相错,身后有飘飞的绫带,身下有翻卷的流云,整个造型美轮美奂,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其优异的制作技巧和优美的艺术造型令观者叹为观止。
唐代与西域交流频繁,输入的和阗玉器除了可能是当时流行于贵族间的舶来品外,甚至还影响了后来的朝廷用玉,如玉带的使用。
还有一种分类唐玉的方法,则是按唐代的历史分期分之,即以时间区分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迄今为止出土唐玉的地点已有十七省市,即陕西、河南、山西、宁夏、内蒙古、北京、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虽然如此,但出土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仍为唐代都城长安的所在地陜西关中地区,当地多为唐代帝王陵寝与贵族、高官墓葬,还有皇家寺院,由此显示了唐玉具有阶级象征的倾向。
唐代和平昌盛,国际间交流频繁,通往西域的玉石之路非常畅通。所以唐代玉器的用料以优质的和田白玉和青白玉为主,其它玉料少见。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玛瑙、水晶、琥珀和琉璃等,多数不像是国内开采和制作的,可能从西域输入。
唐代玉器在工艺上吸收当时的雕塑与绘画手法,使用传统的剔地、镂雕与圆雕,大量使用阴刻细线,用阴刻表现细部与绘画线描一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中以主题图案隐起,用繁密的阴线表现装饰衣纹、阴阳凹凸面的表现手法尤为突出。其所饰阴线,用一道砣纹完成者多,具平行或放射短条状,细密而富质感,凡植物的花叶脉络、动物的毛发、人物的衣纹等皆一目了然。
唐代玉器比起周汉玉器更亲切可爱,更具玩赏性。周代玉器以礼仪玉器为主,不能随便玩瓮。汉代丧葬、辟邪玉主宰世界,把玩受到限制。
唐代以前玉器装饰有的也相当精美,但神味太浓,礼性太足。然而,唐代则摆脱此,在装饰上鉴赏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开拓西域,使得新疆和田玉大量地输入内地,因此,唐代玉器材料以和田玉为主。唐代玉器,生产数量虽然不多,但在质量上均是精雕细琢,其品种和艺术风格上都有新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特点。
唐代朝廷玉器有祭祀及礼仪两大系列,前者主要是封禅用玉册,帝王盖棺论定的玉哀册;后者有玉带板,玉步摇等。
唐代玉器分类方法
隋唐五代玉器区分为:
(1)佛教玉器、
(2)朝廷用玉、
(3)装饰、
(4)器皿、
(5)肖生、
(6)铭刻玉器、
(7)西域玉器等七类。
这是以功能为分类标准,但于西域玉器一项里,主要是指于阗玉器。阗玉器并非以功能性分类,而是从地域性着眼,因为唐玉在装饰纹样上虽已有了强烈的西域色彩,但在形制上仍能得见汉代传统的承继,这与直接由西域引入的和阗玉器相较,两者差异十分明显之故。
唐代礼玉概念已不同于先秦与两汉沟通天地的角色,而是礼仪制度的体现。大量的装饰玉为唐代特色,对于唐代与西域交流的表征多有着墨,且以佛家玉礼器的出现带出文化交流对精神与物质文化造成转向。佛教用玉是传统玉器对天地崇拜的神祕性在唐代佛教渗入后所产生的。
玉册有三,即封禅与册书的玉牒,和禅地、顾命、预卜的玉板,以及死后封胃的谥册。
玉册必须溯至商周时期书写于玉石上的盟书,一直沿袭传统形制,早期玉册是一种用于与神沟通、告天作用的玉牒,而唐墓所出之玉册从内容观之,除了告天祈福之外,也有敬告皇地衹的作用,应是专门为了帝王死后一起随葬的哀册。
唐宋两代玉册材质不同,唐代使用“白大理石”应只是为了镌刻方便,而非延续汉代崇尚白石的习俗。
陕西干县南陵村的唐僖宗靖陵里,出土了琉璃材质的璧,从“璧”的原始概念,到琉璃二字以玉字旁造字,这暗示了当时人们有将琉璃类玉看待的倾向;此外,琉璃本为佛教供佛七宝之一,将其与中原传统的“璧”形制结合,透露了外来宗教与本地宗教的交融的现象。
而汉白玉被使用的原因,则是“以石代玉”。
唐代的富强与封建使礼玉的思考转向实用性,如玉带、玉册等的使用;而文学的蓬勃带动了“望文生义”的玉器产生,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