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应新的形势,国家修改了《文物法》,允许民间合法收藏和境内流通,大量的古玉便涌现市场了。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形下,古玉的鉴定便成了关键。
古玉是如何进行鉴定的呢?对于玉器材质的鉴定,还算有谱,从产地采来原料作参照,用光谱仪对送检品照出数据,与参照物进行对比,相同者便划为一类,定出“和田玉”、“岫玉”、“独山玉”等等。虽然“青海料”、“俄料”类同和田玉,有的鉴定单位也给出“和田玉”鉴定证书,但材质鉴定还算有点科学依据。然而对古玉年代的断定,如今仍属科学难题,目前实行的专家鉴定,因缺乏客观依据,实在令人难以恭维。青铜器、陶器、瓷器类,因皆为冶炼烧结而成,可以根据烧成后碳分子的逐年衰减规律,用“碳14”仪器进行大体的年代测定。而玉石为天然的原生态物体,则很难测定其制做年代,如随便找块石头,其生成的年代都为上亿年。用玉石雕琢而成的玉器,只能根据加工时的年代来断代,但目前尚无任何仪器来测定玉石的加工成器年代。现有号称检测玉器的仪器,无非是高倍放大镜,看看加工痕迹是手工还是机器活。是机器活,当然为现代机器所为;是手工活,便判断为机器发明之前的作品,而由此断定为古玉器。但再具体问是宋代?汉代?还是新石器时代?专家们就语焉不详了。这也是玉器专家们很少敢为古玉断代的原因。现在市面上一批所谓古玉专家,壮着胆子大开鉴定证书,多半是迎合市场,厚着脸皮挣钱而已。
不是科考出土的民间古玉之鉴定,通常是根据材质、工艺、造型、沁色等,由专家进行目测,即所谓“掌眼”,因个人主观性太强,其断代的准确性就无法揣测了。经常出现围绕一件古玉,有几个专家就有几个断代意见。专家为维护权威名誉,常以馆藏的所谓标准器作参照,与标准器相似者,就说是仿造品,与标准器不同者,便说是臆造品,为免引起争议,宁肯错杀三千,不敢认可一件。但即便是馆藏品也难免有误,如早年清宫流传下来的一件“古玉龙”,故宫博物院专家就曾断为商周之物,直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类似古玉,才改口称为红山文化“玉猪龙”。誉称“中华第一玉龙”的红山文化“玉勾龙”,命运也差不许多,当年从民间征集来时,因无馆藏标准器参照,就被打入冷库十多年,也是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类似玉器以后,才被专家们认可,而后作为国宝重器,藏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再细探究,即便是出土的古玉,也很难准确断代。古墓出土的玉器,只能根据墓室土层年代和墓中的铜器、陶器等物品,间接地推断玉器制作年代,而且仅是其下限年代。如商代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玉器,证明商王确如古籍所载那样,特别喜欢藏玉,但所藏的这些玉器,并非全是商代作品,很大部分为继承前代的藏玉,其中就有类似红山文化和齐家文化时代的古玉器。博物馆展出时,将妇好墓出土玉器,统统标明为商代玉器,明知不大准确,也属不得已而为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古玉难赏
古玉难赏,细而言之,也是三难:一是相貌难看,二是造型难识,三是功能难用。
玉器商家和古玉玩家皆有同感:“老玉卖不过新玉”。
古玉不得今人赏识,首先一点就是依照今人的审美眼光,“古玉”的相貌实在难看。包浆厚重,难得透明,蚀痕斑驳,少见光泽,与世人心目中晶莹美玉的印象相去甚远。殊不知,老玉不比新玉,没有包浆沁蚀,何言高古玉器?古玉绝少传世品,通常为古墓老坑所出,几千年的土蚀水沁,自然形成沁色蚀痕,所谓“十老九残”、“年老色衰”,这也正是鉴别古玉的主要特征。
古玉玩家知道,老玉一经“盘”出,露出五色“宝光”,才是玩玉最高境界,正所谓:“玉生五色沁,胜过十万金”。然此中三昧真经,当今几人识明之前的几千年间,然此中三昧真经,当今几人识得?现代人只看通透光亮,便以为材质美好,如同时兴的宝石与翡翠,认可有增值和收藏价值,于是宁肯高价买进崭新玉器,甚至天价收购玉石原料,也绝不低价收藏老旧玉器。这也难怪市场眼光,世人看重玉石资源,不管是“籽料”、还是“山料”,只要是“和田玉”,一律高价收购,以便囤积居奇,留待日后增值。而高古玉很难看清材质,特别是史前古玉,缘于识玉用玉早期,本来就选材不佳,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等玉器,多为蛇纹石类,其光亮程度的确不如商周以后大量采用的透闪石类和田玉。所以,不管是材质的原因,还是沁蚀的结果,导致古玉外貌难看,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
其次,古玉造型难识。
唐宋以后,玉器赏玩渐入民间,审美习惯融入世俗观念,其造型也更加具象化,雕刻的人物、兽畜、花鸟、虫鱼等,一眼便可认出。而高古玉造型比较抽象,龙、凤、麒麟、饕餮、貔貅等,均为迷信臆造之物,世间本无具体形象,较难被现代人们所鉴赏。而史前古玉则更难被人赏识了,人首蛇身、龙首人身、鸟首人身、人首兽身、牛头马面等等,奇形怪状,神鬼莫辨,造型超乎今人想象,审美标准无所适从。这些“神玉”时代的作品,本属原始先民祭祀礼拜的图腾和交通神灵的法器,今人不知古人造器初衷,故不解何以有此造型,因而无法达成共识,就更谈不上欣赏了。
再次,古玉功能难用。
今人赏玉、买玉,大都用于装饰。一是作为首饰装扮,身手佩瑗戴环,彰显珠光宝气;二是用作摆设,置于博古架上,打照射灯,满堂生辉。即便有些信徒作为祭拜用品,也是沿袭近千余年来的宗教信仰,而供奉佛祖、观音。在盛行实用主义的当代,高古玉器作何用途呢?战国两汉的和田玉器,沁层不厚基本光亮,龙凤造型也算吉祥,尚可作为古色古香的装饰摆设。而商周乃至史前的图腾玉器,皮厚色暗,造型怪异,现代人委实不知派何用场。几千年前的神灵信仰,早已消声匿迹,原始先民的祭奠习俗,也已时过境迁,这些出土的高古玉器,其应用价值大不如前了。
此外,当今世人不认出土的高古玉器,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忌讳心理。今人不解古人“事死如生”之心理,亦不明“神玉护佑”之功用,误认为古墓陪葬的玉器,皆为死人的丧葬冥器,不大吉利,放在居室,有些晦气,所以不愿购藏古玉。
综上所述,陷于三难处境,造成古玉难堪局面。古玉市场,原本不大,尤其进入商品社会,虽然由于玉料资源短缺,玉器身价水涨船高,但相对新玉上涨幅度,古玉及高古玉的价值,仍属明珠暗投,有价无市。身为古玉藏家,吾意作如是说:古玉价值不被认可,诸君权作两面观,悲观的只是古玉时下的经济价值,而古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随着民族文化复兴,必有乐观前途。君不见国外行情古玉价值远远高于新玉?
眼下国内市场古玉价位不高,恰是收藏古玉的大好时机,装傻卖呆,欲擒故纵,价廉物美,掩面窃喜。有朝一日,鉴定技术提高,古玉断代准确,经营政策放开,允许藏宝于民,众人幡然醒悟,蜂拥抢购,必会哀叹:有市无货了。
届时可见,古玉藏家们,乐在其中矣!
做一名合格的古玉藏家,首先要认识清楚自己的知识储备现状,花点时间和精力了解清楚中国朝代的更替,如果你连唐朝后面是哪个朝代都不知道,那后面的内容便无从说起。
其次要系统的了解各个朝代玉器的造型、纹饰、用料、工艺等特点,这也是基础,了解了这些你可以在古玉入眼之初便对它有个基础的判断,再综合沁色、砣痕等特点进行相互佐证,得出最后结果。
最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