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11章乾坤骨董集—明清多层镂空雕和田玉板:灵芝草海水纹四爪双龙玉板
李舞雩最早收藏是红山文化玉器,属于高古玉,这些玉器容易打眼,因为仿制玉料价格低廉,而且石材复杂,容易造假,也不容易辨别,原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王恩汉老师沟通建议收藏明清镂空玉器,这种玉器工艺复杂,仿制难,正品率高。
李舞雩第一开始收藏镂空雕玉带板。李舞雩收藏第一款明清多层镂空雕和田玉板是一款灵芝草海水纹四爪双龙玉板,这个玉佩雕工精美,纹饰复杂,有清中期乾隆工之风。正面多层镂空雕有在两条四爪龙及灵芝草仙草海水纹,这个玉佩有三层吉祥图案:中间二条四爪龙互相戏耍,下面海水纹,中间周边灵芝草仙草,整个形状为长方形。一般这种形状玉佩为组佩之一,为玉腰带一组,玉带是古代代表身份地位的一件物品,古代有地位的男子在腰间都会有玉腰带,佩戴玉佩等饰品,在我国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玉腰带这种玉饰品,以简单的兽面纹饰等装饰,有辟邪驱恶的作用。
隋唐时期,对于玉腰带的佩戴有很严格的规定,这一时期的玉腰带只可以是是官员来使用,以玉带上的饰品数量内别等来判断官员的等级。代表当时对权贵地位体现。
这件多层镂空灵芝草海水纹四爪双龙玉板玉质莹润大方,包浆厚重。工艺工痕精美。有典型明清玉器花上压花镂空工痕之风。玉质细腻,包浆莹润,工痕精美。雕有四爪双龙和灵芝草仙草海水纹。龙的圆眼、耳、鼻、唇、齿、角、须都刻画精美,两端龙首张口露齿,眼,上吻宽大而前端有长须,下吻窄细有短须,角弧形后竖,颌下有须,头部五官均有阴刻轮廓线,龙首与躯体间雕刻弧形绞丝纹分隔。龙体表面浅浮雕规则,双龙花上压花镂空,玉板质细腻,包浆莹润。工艺工痕精美。
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玉器制作工具、碾琢工艺也在不断演进。所以历代碾琢工艺各有特点,大量出土和传世玉器上较为清晰地展现出了不同时期工艺痕迹的时代特征。正确把握历代玉器的制作风格和工艺痕迹特点对于古玉的断代与辨伪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明、清玉器渐趋脱离五代、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与当时的绘画书法以及工艺雕刻紧密联系,全面继承了前代玉器多种碾工和技巧。并有显著的发展与提高,碾法突出体量感,并追求工笔画功力。其玉质之美、品种之多、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清代碾法,要求严格,规矩方圆,线如直尺、圆似满月,姿角圆润光滑,无论是器物的内膛、侧壁或痕、足等次要部位也一丝不苟,里外均话费大力气,做工十分讲究,镂空尤其重要,足以以假乱真,俏色玉各种色泽组合天衣无缝。
玉带是一种由数块乃至十数块扁平玉板镶缀的腰带,是古代官品位的标志。玉带有方形、长方形、桃形等,表面常雕琢各种图案的玉带始见于北周,一直沿用至明代,清代废除玉带制度。
玉带板又称为带跨,从13块到26不等,材质、数量依据等级不同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唐代根据带板的数目来称带,如“十三銙带“。通过记载所知,在明代玉带仅限于皇帝、藩王、建立功勋受封的公、侯、伯、驸马及夫人。
在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腰带上以玉为装饰品出现在北周时期。最初只是在腰带的两端连接处加玉质带钩,后来发展到在腰带上镶缀一圈片状玉块,玉块的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和桃形;有素面的,也有表面浅浮雕刻图案,以显示主人的高贵身份。
唐代朝廷把皮质的革带定为官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规定用不同材质的配饰镶缀在革带上,以此体现官阶的高低。只有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才能系金带或玉带。明代标准一副革带由20块带板组成,这20块带板又是由长方形8块、长条形4块、圭形2块、桃形6块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
元朝规定双角五爪的龙形象由皇帝专用,其它三爪、四爪的龙纹民间可以使用。而明朝则禁止民间使用龙纹,同时对大臣朝服的图案也作了规定。《大清会典》规定,亲王绣五爪金龙,郡王绣五爪行龙,贝勒贝子、固伦、额驸、公、侯、伯绣四爪正蟒。这条龙纹显得怒发冲冠,飞腾有力。龙体厚重,线条饱满,器形大气威严,画工精致流
畅,品相一流。具有鲜明的明清时代特征。
龙首部以浮雕及剔地起阳等多种琢玉技法琢成,使龙的眼、耳、鼻、唇、齿、角等看上去比例协调,凸凹有致。蛟龙咬尾专注,似在蛰伏小憩中咬尾除虱,蓄精神,养锐气,以期予敌方致命一击。整器充满生命力,庄重、威严而不失灵动。尤其是龙翅,龙腿,龙腹,龙尾等处的游丝毛雕阴刻线,细若游丝,逶迤俊逸,真正令人叹为观止。明代古籍记载:“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龙纹也是主要纹饰之一,其形体多为弯曲状。早期青铜器上的龙纹多以细线条进行刻画,后来线条才变宽起来,上面也布满装饰性的其它纹饰。随着社会的发展,龙的形象才变得丰满,人们为了龙纹的图案更加突出,在龙纹之下刻画云雷纹等图案,在此衬托下,龙愈加清晰明了。
龙纹有多种纹样,如:虎耳龙纹,虎耳对称排列;前卷角龙纹,角往前卷,对称排列;后卷角龙纹,角往后卷,对称排列;曲折角龙纹,角呈曲折状,对称排列;长颈鹿角龙纹,角似长颈鹿,对称连排列;象鼻龙纹,鼻子长如象鼻;卷龙纹,躯干作蜷曲状,有多种形式。
其中,龙纹中的代表非夔龙纹莫属。夔龙,传说中一种像龙一样的动物,形象一般是开口、独角、单足、上卷尾。而夔龙纹,则为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夔龙纹与圆涡纹排列成二方连续图案,即为古代文献里“火龙黼黻,昭其文也”所提到的火龙,而圆涡纹则即“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里的火纹。
宋代玉器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开始倾向于世俗化、商品化。当时的绘画艺术对玉器影响甚深,宋代玉器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毫无粗制滥造。其制作工有以下特征:首开立体镂雕制作之先,为元明清三朝镂雕工艺提供先例。凤鸟翅羽、鱼类鳍尾以及花叶多用根根挺拔的直阴刻线刻画。动物的眼睛多为“小眼”。其琢法有两种:一为空心薄壁小管钻钻成的阴刻细纹环形眼。另一为小尖钻凿成的圆坑凹点眼。
辽金两朝是各以契丹、女真为主体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该时期玉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玉器制作随意自然,不受程序化的束缚,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非常浓郁。
辽王朝统治范围是唐代河北藩镇割据旧地,自中唐起就保留了较多的地方特色,所以辽代雕琢工艺颇得唐风。这一点在辽代玉匠对大量细密整齐阴刻线条的运用上尤显。
辽代工匠常根据玉原料的自然形态随形设计进行雕琢。圆雕器制作,多选用三角形和椭圆形籽料,以其较大平面为底,然后在各面进行细琢。此期玉器在设计构图上讲求成双成对、均衡对称。
金代玉器多为片状平雕制品,圆雕器甚少。前者常作上下、左右对称的一对两件组合。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