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五月十一日,
广昌县南,
太平军驻营地外面来了一群百姓。
为首的是三家村村正。
自从那日之后,果然再没有人到村里收税。
当然,让他真正安心的不是有没有人收税,而是隔三差五的都能见到太平军的巡逻队伍。
他也打听过很多村镇上的小地主都被抓走了,县老爷一个屁都不敢放。
现在家里有了粮食,就想着拿出一部分给太平军送来。
本来,太平军这边是不会收的,架不住有的人直接将粮食扔下就走,连个招呼都不打。
现在就根据这样的情况做了些调整,先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然后做好记录,再派人到各个村子调查,对于没有留足口粮的就退回去。
这样做看上去繁琐,到对太平军来说不是坏事。
首先,调查记录这种基础工作,不需要特殊的人才,大部分的战士都能胜任。
其次,这种有来有往的交流,更容易开展群众工作。
其实在缓冲区,这些百姓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就已经是在为太平军缓解粮食压力。
就是这次行动的好处也不只有这一点。
与之前太平军占领某一个区域不同,这次太平军的兵力只是针对打击旧官府的收税行为,并没有做到对该区域进行全部封锁。
大部分城池的百姓都是可以自由出入的。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不敢随意出城,当外面的人把太平军的所作所为传扬开来之后,就没什么顾及了。
所以只要县城里的富贵人家不是明目张胆的出城,太平军是管不到的。
以至于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有相当一部分的士绅都偷偷乔装离开了县城,甚至包括知府、知州。
不过他们也只能带一些金银细软,但凡敢碰粮食的,肯定就会被太平军直接扣下。
这倒不是太平军故意放他们离开,主要是没有足够的兵力做这件事。
粮食就不一样了,运多少车粮食能比得过一箱子银子值钱?
而被太平军发现的风险就高多了。
谁都不是傻子,富户们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富户家的存粮就都留在了城里。
而官员乡绅的离开,就会让整个县城逐渐变成了个空架子。
以至于很多城池,太平军都是兵不血刃的占下了。
不仅毫不费力的夺了城,还缴获了足量的粮食。
当然也有的人存了销毁存粮的心思,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引起太平军的注意,这无疑是在找死。
当百姓有了主心骨,他们自己就会主动把情报送到太平军的手里。
谁能想到在冷兵器时代难度最高的攻城,到了太平军这里变得如此简单。
很多时候,连萧云这个穿越者,都不得不感叹,只有和人民的利益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才是做事情的捷径,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三家村村正离开军营的时候有些失落,因为没见到刀疤脸闻九。
不过也没有失落多久就哼着小调离开了,毕竟以后的日子有盼头了。
此时闻九的骑兵连已经和骑兵团其他的队伍会合了。
他们正朝着土默特部进发。
与此同时太平军的作战部队两个团也开始向塞外集结。
另外,还有四个团沿桑干河南下,穿过山西大同府,陕西延安府,走南线进入宁夏平原。
此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打通前往塞上江南的道路。
俗话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自古就是非常好的耕地,这都是太平军必须占下的地方。
本来萧云的想法是从宣府出塞,控制土默特平原之后,将百姓迁移过来,接着就是河套,最后是宁夏平原。
只不过后来经魏道元提醒,得知土默特平原的土地,只适合放牧,是天然的大牧场,无法耕种。
在这种情况下,要在这里建立生活区的话,不现实。
哪怕是不耕地,只放牧也不行。
毕竟在草原上放牧是要逐草而居的,这种不固定的居住方式会影响到太平军的管理秩序。
不过这样的问题也不是不可以解决,解决办法自然就是让军人去做这件事。
然而魏道元提供了更好的建议,就是放弃北线,直接从山西、陕西,入宁夏平原,然后再向北占领后套即可。
这样以来,整个南线虽然距离较长,但沿途基本都有合适的耕地。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关中的灾民不需要再往山东河北走,直接就近入宁夏即可。
当然,此时北线也不能马上断。
短时间内,河套平原还做不到自给自足,需要来自中原的补给,而北线到后套平原的距离最短,建立补给线的成本最低。
草原上这几年也是连年战乱,先后经历了林丹汗东征西讨、多尔衮横扫草原,以及前段时间跟着大清入关几乎全军覆没的打击,根本没有多少可战之兵。
现在太平军在土默特平原上没有遇到抵抗。
而且太平军只是维持粮道的安全,对东北方的归化城毫无兴趣。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