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虑之下,也是在和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三人反复计议下,才想出这个计策。
借着勘定《氏族志》机会对门阀士族的地位进行调整,削弱这些高门大阀的力量,瓦解他们的政治同盟,降低他们对朝堂的影响力。
在选择重修《氏族志》的人选上,李世民君臣也绞尽脑汁,才选择了高士廉为主修。
高士廉出身渤海高氏,即是门阀士族之一,却又有着独特的政治地位。他是北齐皇族的后人,祖父是清河王高岳,父亲是隋朝的洮州刺史高劢,这让他与山东门阀集团有着良好的关系。虽然不是五姓七宗之一,但渤海高氏也有天下高氏出渤海之称,所以在门阀集团中极有号召力。
高士廉还是长孙皇后的舅父,在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落难时将其抚养长大,所以在皇室和关陇贵族中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让高士廉主持勘定《氏族志》能够同时兼顾皇族,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的人际关系,减少其中的矛盾冲突。除了高士廉以外,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也加入到了勘定《氏族志》的行列之中。其中韦挺出身于京兆韦氏,是关陇贵族的代表。令狐德棻世代为河内世家,是代表士族中的贵戚。岑文本世代为南朝官宦世家,他本人还当过萧铣的中书侍郎,与江南士族的关系极好。
李世民还是用了比较温和的手段,想要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来解决世家门阀尾大不掉的问题。
因为前车可鉴。
隋炀帝杨广当初组织了开通京杭大运河,三次征伐高句丽,都是大规模地调用山东门阀和关陇贵族的资源,希望能够对这些门阀士族进行削弱。但是这种激烈的手段导致了隋末战争的爆发,各大门阀集团推波助澜,隋朝便在内战中灭亡。
“臣,高士廉拜见陛下。”
李世民看着高士廉,眼中满是欣慰,亲切道:“高卿,可是《氏族志》重修结束了?”
“是!”
高士廉双手抬起,手上是重修的《氏族志》。
高全上前,接过了《氏族志》,放在了满脸期待的李世民面前。长孙无忌等人也期待地看向了李世民。李世民翻开了第一页,脸色就是一变,黑了下来。
《氏族志》上排名第一的竟然是博陵崔氏,越往下看,脸色越黑。哗啦一声,将《氏族志》扔在了高士廉的脚下:
“这就是你给朕重修的《氏族志》?”
高士廉地低头看了一眼脚下的《氏族志》,脸上有着迷茫。他觉得自己重修得挺好啊。为何陛下会发这么大的火?
“拿回去,重修!”
“诺!”
高士廉低头捡起来《氏族志》,告退离去。
“砰!”李世民狠狠地一拍桌子:“这就是世家的影响,辅机,你们看看,如此尾大不掉。我看这样下去,朕的旨意都出不了皇宫。”
“陛下!”房玄龄开口道:“高大人心性耿直,是没有理会陛下的心意。实际上高大人对世家的排名没有什么问题,是延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我们慢慢来。”
“朕还不够慢吗?相比隋炀帝,朕已经够温和的了。但是……砰!”
李世民握拳砸了一下桌子,脸色黑的吓人,眉宇间也浮现出焦躁。此时他真正感觉到了五姓七宗的巨大影响力,带给他的压力太大了。
长孙无忌劝道:“陛下,高大人性子耿直,却并不愚。他想不明白,但是臣料想他会问。只要我们几个回去,他必定选择一个去拜访询问。到时候我们把陛下的意思透露给他即可。”
李世民叹息了一声,挥了挥手。长孙无忌等人就站起来施礼告退。
李承乾皱着眉头想不明白,在他看来这个《氏族志》的排名就是一个面子问题。有那么严重吗?
想不明白,问大哥。
李承乾回到太子府,换了便衣,带着护卫离开了东宫,直奔崔府。
崔府。
崔浩看着坐在自己对面的李承乾:“你怎么有时间来了?听说你不是随着陛下听政吗?”
李承乾便愁眉苦脸道:“听不懂。”
“听不懂问陛下啊!”
“父皇发火了,不敢问。”
崔浩是真心不想听,但是李承乾根本就不用他问,便絮絮叨叨地说了起来。别说,说得还真是条理分明,清清楚楚。
而这个时候,在房玄龄的衙房门外,高士廉推门走了进来。
外间的朝议郎见到高士廉,急忙起身施礼。高士廉温和道:“房大人在吗?”
“在,下官这就去通禀。”
很快,房玄龄就迎了出来:“士廉兄,请!”
高士廉手中握着一个小罐,笑道:“我这里得了一罐好茶,来与玄龄分享。”
“那可多谢了,快请。”
进入到内间,房玄龄挥手让房间里的手下退出去,亲自沏茶。两个人喝了一杯茶,高士廉放下茶杯,轻叹一声:
“玄龄啊,我是来请教的。”
崔府。
崔浩看着已经闭嘴的李承乾,脑海中迅速地思索着。然后他就想明白了,继而心中一动。
这不就是我的机会吗?
书院有援助了!
“太子殿下,你对如今的朝局上如何看待?”
李承乾思索了片刻道:“大部分官员都被关陇贵族门阀,山东世家各族,江南士族集团给占据了。”
崔浩点点头,心中也是佩服。究竟是太子,看来李世民在他的身上没少下功夫。
“那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他们如果不做官,父皇就无人可用?”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