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段家的儿子回家后,消息才逐渐传去张宝率船南下后,根本没去浮水洲,而是直接去了交趾东海岸,逆红河而上,炮击交趾帝京升龙城。
陛下也命人送去了国书,严斥交趾国王一文一兵同时向交趾施加压力,才有了对方国王亲自下令浮水洲驻军赶紧释放段家船队的结果。
至此,一度面临破家危险的段家危机,迎刃而解。
要知道,当时周军余孽尚未彻底清除完、临安城内仍处在波诡云谲的氛围中,陛下在那般环境下依然有精力要处置这等小事,不可谓不重视啦!
这也是这帮海商首次对国家力量的感受。
说话间,守在码头各大海商话事人纷纷聚拢到了张宝身前,海商朱家的管事一番恭维后,试探道:“张大人,陛下鼓励我等出海行商,但去往天竺,必经三佛齐那三佛齐不通礼数,不但常对海商苛以重税,且官匪难辨,动辄私劫.此地若不通,航路不畅啊。”
“此事尔等放心.”
张宝说话间,抬手遥指停靠在海面上、装满了粮食牛马的商船,道:“此次朝廷租用尔等海船往吕宋运送粮食牲畜,就是为了南洋督抚陈公所率军民.不出五年,朝廷必为大家打通西去航路,无论对方是官是匪,但有阻我大楚商船者,皆为我大楚之敌!”
“好!”
“陛下万岁,张大人威武!”
他们常年跑海,自然明白远洋航路的价值.仅从泉州出发,将瓷丝茶等物贩运至三佛齐便可获利百倍,若返去更西之地,那得挣多少?
陛下曾在一篇访谈中说过,极西的欧罗巴,将我朝瓷丝视作天神用物,与黄金等价,可谓人傻钱多。
若有国家力量背书,为他们打通航路.那便是打通了宝藏之门。
税警总队虽说对偷漏税之人惩罚极其严厉,但人家收了钱是真的办事啊!
却见张宝抬手缓缓下压,让情绪激动的众海商安静,随后才笑着道:“陛下早就有言在先,大伙的眼睛不要只盯着农人那几亩糊口薄田!想挣钱,可放眼世界,能经营五洋、货走四洲,能从异族手中挣来钱,才是不与民争利的商人表率!大伙只要遵纪守法,便是富可敌国,陛下也不会让旁人打尔等主意”
“谢陛下看顾”
众人忙肃容朝南,拱手作揖。
张大人的话,还是很有可信度的毕竟他的来历不难打听,陛下年少时便和张大人交好,据小道传闻,陛下头回去妓馆,就是张大人带去的。
如此说来,张大人还是陛下的引道人哩。
“对了,你们莫忘了陛下的嘱托,每到一地若遇新奇作物,设法将种子带回来。”
双方交谈片刻,杨弼终于瞅了个机会,上前攀谈道:“今日张大人同郭、史两位大人齐至,可是有甚要事么?”
这次张宝笑了笑没吭声,抬眼看了王保才一眼,后者收到信号,当即道:“八月间,周军于福建路西南大败,至今仍有小股余孽未能伏法,陛下特来手谕,让张大人看紧东南沿海,以防余孽出逃海外!”
哦,原来是因为这事啊也是,虽说周军主力已溃,虔、崔、章三家已被押送去临安,但有传言称,周国奸相秦会之同伪帝柴极至今下落不明。
斩草未能除根,总是不美,怪不得张大人如此重视,亲自带了副手前来巡视。
站在张宝身后的郭林乃当今陛下的记名学生,自是对此事重视,只见他嘿嘿一笑环伺众人,“诸位出海的船只上,没有可疑人员登船吧?”
众人连忙大摇其头,纷纷开口道:“郭大人只可遣属下登船调查,我等船上未载一名无有符牌之人.”
这话说的很严谨.并未说没有‘可疑之人’,只说未载‘无符牌之人’。
有了出海符牌,便说明通过市舶司的身份审查近来,因陈伯康率众去往南洋,需要大量医者、也需大量物资。
为此,有不少人为求重利,纷纷随船去往吕宋,看看能不能找到些商机。
所以每艘船上都捎带了乘客,至于这些乘客有没有问题,他们又无法辨别,反正对方有符牌,便收钱让人登船。
若是拥有符牌的人依然有问题,那也怪不得海商,只能怪市舶司自己没把好关。
张宝见大家面色诚恳,本欲笑笑免了登船检查,却听郭林抢先道:“也好,那本官便让兄弟们上船看看。都是为了公务,诸位东家勿怪.”
说罢,郭林一挥手,“王队长,带人上去。”
王保才早年在桐山做签军时便是张宝的老下属,而郭林又是陛下的记名弟子,前者未发话而后者开了口,王保才不由以为难眼神望了张宝一眼。
张宝呵呵一笑,“郭大人让你去你便去,还愣着作甚!”
得了张宝的令,王保才赶紧带着手下兄弟登船临检去了。
张宝虽有胆敢为,可身上江湖习气重,有时容易因义气、面子而疏漏,而郭林刚好弥补了他这点性格缺陷。
旁人未曾留意到税警总队内部的权力制衡,跟在杨弼身后的杨健却后怕的看了父亲一眼!
幸而爹爹有远见,没载那几名没有符牌之人!
若载了,眼下被查到就麻烦了.在杨健看来,被查到罚款之类的都是小事,但他杨家好不容易和朝廷建立的良好互信关系,只怕就要受到伤害了。
一旦他家被朝廷排除在海商群体外,那就真应了父亲那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前方,杨弼似有所感,回头刚好迎上儿子那钦佩、后怕的注视,随后却心中一警。
听了张宝的话,杨弼猛地想起今早想要乘船的那几人.莫非,他们真是周国溃军,想要出海外逃?
此事可能性极高,陈伯康带去南洋的军民,前朝遗老遗少极多,逃过福建路一战被剿命运的周国大臣,跑去吕宋,说不定还真能找到人偷偷收留他们。
历来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杨弼,认真思索了几息.不管是蒲家覆灭后,他杨家有了崛起机会,还是新朝处处为海商背书、硬刚交趾的举动,杨弼想不出自己不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