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31章 淮南盛景,功在晋王  娘子,请息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r/>
    不过,顾、薛二人都没有甚表示,甚至两人不约而同生出了一丝自卑.他们都是传统士人,早年只知读圣贤书,家中又无长辈做官,自是对局势的感知不够敏锐。
    可眼前自己这学生,却说的头头是道,竟比他俩看的还清楚,不由让人挫败。
    性格忠厚的薛仲益不由叹道:“惠民见识不凡,日后成就必在我二人之上。”
    被老师这么一夸,年轻的关惠民不由有点飘,压低声音道:“嘿,如今局势愈发明朗了,周失其鹿,晋王逐之!不出五年.”
    “惠民!慎言!”
    和关惠民猜测的几乎一模一样,二十九日,顾、薛二人求见了苗奎,讲了诉求。
    苗掌柜二话不说,便应允下来,当场交付千贯货票,并约定,以后每年提供三千贯用以支持学堂学生游历。
    顾、薛二人没想到出来一趟,竟还为学堂获得了一个长久饭票,自是欣喜不已。
    只是,商人就是商人,人家苗掌柜也不是白拿钱的,只提出一个小小要求.这每年三千贯的资金,要以苗家之名设置为一个专项,就叫‘苗氏奖学金’。
    起初,顾云棠对此不大乐意,毕竟一所高雅学府,用商人之名成立奖学金,似乎有点掉价。
    可随后,他想起昨晚关惠民对于‘务实’的阐述,才答应下来。
    此消息一出,当日便有许多代理淮货的商家主动找到了留淮学堂,有说要资助此次游历的,有说要用自家姓氏再成立一个奖学金的。
    顾云棠自然没时间处理这些事情,统统甩给了学堂内的教谕负责,他第一时间跑去了梅大家的住处,告知对方自己也要北上的同时,并约定了同行事宜。
    却不料,经苗掌柜刻意宣传后,临安城下想要同行的人纷纷找上了学堂。
    虽然对方不是学堂学生,但各各都有些背景,比如三司衙门左曹使钟澈大人的儿子钟炎、令史曹万德大人的长孙曹柏等等,诸多官员子弟。
    也是,对方家中长辈朝中为官,若是子弟北上去往齐国,朝廷脸面终不好看。可若是说留淮学堂组织的团体行动,日后被人问起,也总有个说辞。
    于是到了出发这日,北上学生的规模已超过三百人,就这还是将许多报名学生的申请延后到了第二批。
    不然,整个留淮学堂得全体出动。
    八月初一,三百余人分乘三艘河船启程北上。
    临安城内如此大的动静,朝廷自然清楚,却无一人阻拦。
    毕竟,去年的《临安和议中,已有明确条款规定,不得阻碍两国百姓、士子互访交流。
    如今晋王刚在北地取得大胜,何必再为此事违反和议内容,若让齐国再找到发兵理由,今日谁阻拦、来日谁就得背锅。
    万俟卨之死便是前车之鉴。
    既然是游历,便不可能一直坐船,众人自江宁过江后,经滁州、庐州入安丰。
    如今,淮南之地尽在安丰朝太上皇治下,八月上中旬的田野,尽是随风起伏的晚稻和一人高的玉蜀黍。
    众人从未见过玉米这种作物,途经庐州某镇时,在一家道旁小店尝试了煮玉米,粘糯口感和微甜味道,不由让众人啧啧称奇。
    问起那店家,这吃物叫甚,那店家却道:“此物唤作玉蜀黍,但咱们乡野人家,不习惯这拗口名字,私下都叫它‘王爷棒’”
    听这名字稀奇,活跃的关惠民不由追问道:“大叔,为何唤作王爷棒?难不成和晋王有关?”
    见这帮士子有兴趣,那店家打了打身上微尘,坐了下来,“自然有关!这王爷棒不需水田,往年种不了稻子的地方正好用来种它。且此物产量极高,一亩地可产五百斤上下.”
    “五百斤很高么?”
    跟随士子一同北上的钟炎问了一句,他倒不是在质疑,而是真不晓得。
    可这话却引得那店家不悦了但骨子里敬畏读书人的习惯,让他憋着没回怼,却就此不再吭声。
    懂得农事的关惠民忙道:“五百斤当然很高了!要知晓咱们江南好水田,一亩稻子最多也不过二百六七十斤。麦子得粮更少,好年景亩产百三四十斤,年景差时,七八十斤也是常有的。大叔,小生没说错吧?”
    最后,还给了那店家一个台阶。
    果然,这般谦虚请教的姿态让店家脸色好看了许多,终于再次开口道:“嗯,你这小哥倒是懂的不少但你们那边的麦子产百多斤,王爷去年在我们这边推广的新麦种,今年已能收四百斤以上!”
    店家颇为自得,学生中出身农家的人也纷纷露出了惊愕表情。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
    高产作物,历来是一件能富可敌国、也能凭此要挟万民的神器!
    关惠民马上想到.晋王只需掌握了这等新种,便可立于不败之地,为何却要大肆推广?若天下百姓都吃饱了,这件神器就没用了啊。
    站在政治立场上,这无疑于暴殄天物。
    关惠民也将此疑惑问了出来,可那店家毕竟没甚见识,啰啰嗦嗦说不清楚,只一再强调,王爷为了让大伙都不饿肚子,去年推广新种时可没少费事。
    农人承担风险的能力几乎为零,一旦来年收成不好或者绝收,动辄便是家破人亡,是以对待新种子极为谨慎、抗拒。
    为此,晋王不得不先将一年收成折合成钱粮下发,才换得他们一试。
    结果,麦子、玉蜀黍等作物远超往年的丰收,一度吓得了大伙,也在当初非常抗拒的那些人十分愧疚。
    许是为感念王爷当年的费尽心机,大家不约而同将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