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4章 举国动员  娘子,请息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384章 举国动员
    十一月初六,原武和军指挥使孙丁秋、武肃军指挥使毛彪被当街斩首。
    其家产田亩没入公帑。
    沧州府自知府洪授业以下,褫官问罪共计十三人,整个沧州官场几乎为之一空。
    罪官等人的产业田亩同样抄收入中原农垦名下。
    中原农垦由蔡婳去年所立,齐国国库和鹭留圩农垦各占一半利份,最初是为了统一运营因东京之乱而抄来的开封府百万良田。
    开封府境内良田,怎也和淮北搭不上边,若淮北系强行将其独吞,不免惹广大官、军不满。
    这种联营方式看起来温和许多,同时,齐国国库得来的利润,也可以用来建设已落入陈初掌控的东京十镇厢军以及禁军。
    总之,如今陈初已不能只考虑淮北一地,齐国财政、兵事同样需他扶持,既不能让齐国国库太过丰裕,也不能让齐国财政崩溃。
    同日,陈初行文朝廷,奏明金军犯境之事,又将沧州文武‘弃民不顾’的罪行上报,并押解洪授业等人进京受审。
    这次,嘉柔给了陈初‘任免文武,先斩后奏’之权,陈初自然也要回报一二,将洪授业等人交给朝廷处理,便是维护了一分朝廷脸面。
    除此外,陈初奏表中还附带了一份官员转迁名单,焦屠由小队将一跃升为武和军指挥使,以及请调蔡州同知西门恭赴沧州知府任.
    这边忙着重新构建沧州组织架构,而仍驻在阜城对岸的韩企先于第二天收到了王文宝、阿离赫部被歼的消息。
    千里平原,金军同为马军,即使全歼也可能没有任何漏网之鱼逃掉。
    韩企先收到信息当日,便急命韩尝、郭安部急退二十里,进入乐寿县县城凭借城垣据守。
    那架势,竟是担心齐军会过河主动攻击一般。
    同时,又遣密使面见阜城知县蔡思,那密使的情绪显然受到了韩企先的感染,见了蔡思便激动道:“齐军到底意欲何为!尔等过境伏杀阿离赫,两国再无缓和可能!岂不白费了韩公一番苦心!”
    通风报信的是他,眼下得知阿离赫身死后暴跳如雷的还是他。
    其实他的心思也好理解.为齐军通风报信的前提,是韩企先觉着齐军奈何不了阿离赫,最多驱赶了事,若后者因此折损少许军士,韩企先也好籍此上表参他一本‘不尊上令’。
    同时,又不影响韩企先和阜城的商贸合作关系。
    可谁料到出营千余将士,竟只逃回来不满十人!
    这一下,韩企先玩脱了,并且,在可以预想的不久后,金国必发大军而金国南京路紧邻齐国,若两国开战,上万金军进驻,届时.
    届时,不知会将他韩家根基所在的南京府糟蹋成什么样。
    是以,此时韩企先既惊讶于齐军竟有全歼两营金军的能力,也生气于齐军的胆量。
    “先生所言差异,据本官所知,我军并未越境入金,我军所杀者,皆是在我齐境内负隅顽抗之徒。”
    蔡思咬死本方没越境,那韩家使者却驳斥道:“此事乃阿离赫部属亲口所言!言道齐军在界河北岸埋伏,才使得我军猝不及防之下吃了大亏。”
    “溃兵的话也未必当真,说不定他是为了逼迫贵国为上官报仇,才故意污蔑我军越境!”
    “胡扯!”
    “先生这便是不讲道理了。此事归根到底是贵国将士不遵韩公之命,擅自攻击我大齐国土!您怎还一副兴师问罪的模样?难道错在我方?”
    两人争论间越说越急,韩家使者冷眼打量蔡思一番,却道:“此事个中曲指,你我都明白!只是枉顾了韩公一番苦心,世人皆言,淮北高官个顶个年轻,行事颇具少年侠气,如今看来,却是不假。但蔡知县需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称少年意气,也可称之为愚蠢!
    为一时快意,闯下大祸呵呵,有此一遭,今后两国必有大战!咱们且走着瞧,蔡知县自求多福吧。”
    韩家使者拱手,走出了议事偏厅。
    蔡思伫立良久,默默无语其实沧州之事,他有一肚子理由能驳倒这密使,毕竟是金军犯境在先。
    可是,即便他这等文官嘴上说出来,也改变不了双方的底气需各自将士来支撑的事实。
    十一月初七,陈初调留驻阜城的四旅四、六团步军进驻沧州,由旅帅周良负责拱卫境内,同时展开募兵,裁汰武和、武肃两军老弱后,编为新军。
    初八日,孙丁秋、毛彪二人自东而西传首河北路沧州、永静州、冀州、邢州.
    这件事对各地驻军是一个相当大的震慑,齐国自立国后,防御策略便是重南轻北。
    河北路官军认同金为上国、对金兵越境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将官不在少数,但孙、毛两人用脑袋印证了一件事那便是楚王不允许再出现此类情况了。
    初九,擅山地作战的河北路王彦独一旅进驻西靠太行山的邢州。
    初十,陈初长子、项敬、宝喜三部马军返回阜城。
    与之同行的,还有数辆大车,车上是九百多级头颅
    十二日,抵达阜城后,便在界河南岸以带回的人头,面北垒就了一座小型京观。
    彭二哥等武将对此举纷纷叫好。
    可蔡思等文官虽不太赞同,却也明白这是楚王要明示河北军民,和金国必有一战,且是那种只可进不能退的大战。
    得益于陈初在淮北系中如日中天的威望,便是有不同意见,蔡思、蔡坤等人依然全力投入了备战中。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