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台州大捷后,吴明官升三等,陆成安以都指挥佥事任浙江参将。】
【陆成安大破倭寇之后,事功学说来到了一个新的鼎盛期。】
【浙江多地受陆成安影响,武德日益充沛。】
【正英十三年三月,汉王推出《内阁制》以后,长孙明与汉王关系转而交恶,东宫与丞相之间的争执越来越大。】
【为了扶持足以抗衡汉王的力量,长孙明态度谦卑,试图与秦王建立合作关系。】
政见不同的政斗相对而讲,情势简单一些,不会太复杂,因为它就像普通的辩论一样,谁的道理强一些,谁就占上风。
汉王和长孙明的政斗,围绕着的核心之处,就是相权的削弱。
内阁制一出来,你宰相这个位置都没了,还哪里来的相权?
《内阁制》这个策卡,最大的作用不是内阁给皇帝提供的各项数值,更大的作用是把相权干碎,把长孙明这个奸相给下了。
而理所当然的是,那些普普通通的文臣,是不愿意同意汉王的《内阁制》。
他们其中有一些人,不一定看得出来是汉王想要削弱长孙明的相权,在他们的视角来看,是汉王想要削弱文臣的地位,是他们的阶级敌人!
因为丞相是所有文臣的终点。
每个文臣的终极梦想,就是想要当丞相。
你直接把丞相这个位置弄没了,那自然而然就会让人急眼了。
长孙明这次与汉王之间的政斗,就是相权之争。
但,长孙明有个优势,就是大部分文臣都不会支持废除宰相,这可是文臣的集体利益。
可,汉王同样有个优势,那就是汉王知道自己的父皇是想要削弱相权的,相当于有父皇给她站台。
当然正英帝也不会明着支持任何一方。
身为皇帝的裁判是不能轻易下场的,下场那就是破坏规矩,属于违规行为,之后大家那就都玩赖的了,而且裁判下场了,史书上你也别想留什么好名声了。
但废除宰相这个制度,本身就容易受到口诛笔伐。
朱元璋的口碑两极分化,其中就有文臣的推波助澜,主要是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其次,朱元璋为了废除宰相制时所杀的文臣百官实在是太多了。
其实很多人都挺无辜的,他们未必就都是贪官污吏,但陷入了权力之争,那就只有一个你死我活。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狠是真狠。
胡惟庸案之中,是有一小部分的幸存者,而这部分的幸存者,后来成为了朱元璋派遣出去,处理蓝玉案主要的行刑者。
比起朱元璋这样的狠人大帝。
正英帝简直就是慈悲为怀的大好人。
在非战争时期,正英帝是非常的遵守规则,作为裁判,他明白削弱相权的重要性。
但正英帝是不会轻易下场的,这种事情上,不宜用强权压制对方的。
皇帝想办坏事,又不想坏了自己名声,就要找一些臣子去办,或者有一些臣子主动去办。
这部分臣子看历史评价,如果给皇帝做的事情是名留青史的好事,那就是贤臣。
如果皇帝本身就不是好皇帝,让这些臣子干得又是遗臭万年的坏事,那这些人就是奸臣了。
倘若这些奸臣不听话,皇帝一样会杀的。
所以主动权一直把握在皇帝的手上。
汉王算是替父皇把先手给打出来了,而汉王也清楚,这先手也只能让她来打。
晋王打出来的效果不太好,虽然晋王这段时间已经猛刷了名声,但旧有的糟糕印象还在。
她打这个先手,下场就是无限劣势,被这边记仇的文臣翻老底,一路把晋王给捶到土里去,连带着勋贵集团一起挨揍。
骂战上,晋王很难扛得住正面,你让她打仗,可能一套就把这些人全秒了。
但现在都是文明人,也不是战争期间,肯定不能用这种极端的手法打打杀杀了。
秦王和宁王同样是没法打这个先手的。
她俩打这个先手,相当于是明着跟自己的舅舅作对,在这个讲究礼法的年代,这样的行为那就是大逆不道,那就是不孝顺。
在父皇的心里,她俩的印象分也会下降。
正英帝会想着,你们今天能为了权力去打自己的舅舅,以后会不会为了这个皇位,对付他这个父皇。
至于其他妹妹,就根本没法上得了这个台面了,她们甚至不允许进入这种最高的竞技舞台。
汉王除了在陆成安这件事上,不想和自家的妹妹们妥协,其他事情上,她也不能和妹妹们坐下来谈一谈。
要是汉王心思足够坏,这个先手,她完全可以不打,就是硬熬其他人的出手。
毕竟其他人打这个先手,那都是会吃亏的。
消耗别人的有生力量,也是一种变相地增强自身力量。
现在等于是汉王和长孙明之间的斗争摆在台面上,消耗的是汉王在东宫的力量。
【正英十三年四月,秦王面对长孙明的示好,故意置之不理,表明自己对政治没有一点兴趣。】
【同月,正英帝在祭祀典礼沿用了自己所研究出来的一套祭祀方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