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墨家兵马战力虽高,但也做不到未卜先知,并不能提前测算到鞑子具体的计划。
所以直到十一月初十,太平军的骑兵团才到达辽东。
萧云在这个时候着急把骑兵团派出去,也是因为担心鞑子狗急跳墙,屠戮百姓。
在这个时代,要想彻底避免百姓伤亡是不可能的。
不管是之前入辽东作战还是北上对付鞑子,都有刺激对方制造杀戮的可能。
也只能是在细节上,尽可能减少悲剧的发生。
…………
十一月十一日傍晚,
京城,
忙碌完之后,萧云一如既往的朝着广渠门外的军营而去。
自从拿下北京城之后,他就从来没有在里面过夜。
见识过后世的繁华,基本上就少了很多的好奇心。
萧云也不会好奇皇宫里的那个龙椅坐上去是什么滋味。
了解过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会对短短几百年的皇朝,没有任何兴趣。
既然穿越了,那就应该做些前人不曾做到过的事情。
或许这就源自于他那军人身份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相比于后世退伍后的无所事事,他更喜欢现在的充实。
这与是否高尚无关,更多的只是因为习惯。
目前太平军正在建设的新兵基地,无论从范围广度还是参与人数来说,都是一个极限。
第一期就要建设一百多个新兵基地,参与人数就高达七八十万。
这对太平军里的所有人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萧云是不怕出错的,出现的问题越多,积累的经验就越多。
他绝不会止步于现有的大明土地。
所谓的极限,所谓的考验是针对太平军内部人员的工作能力,是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是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唯独不是什么人品和道德。
千年以来,儒家标榜道德君子,却没有核实监督的能力与方法。
不仅好坏分不清,到头来反而成了藏污纳垢之所。
都说没有儒家就没有华夏的千年文华,更没有每个朝代三百多年的长治久安。
而事实上,所谓三百年的长治久安,到底是谁的长治久安?
是华夏百姓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少数富家翁的保护伞罢了。
总有人说秦始皇暴政民不聊生。
但萧云却觉得那个时期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当然,这并不是说秦始皇暴政没有错,而是指有了暴政百姓就造反这件事没错。
受到了压迫,日子过的不好,就应该反抗,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只有不断的反抗,才能迫使执政者作出改变,才能不断优化社会结构。
刚开始或许像暴秦一样二世而亡,但优化之后的社会结构,也必然会逐渐提高稳定性。
这不是像儒家那样教百姓去忍受,把君主当父亲一样去孝顺。直到三百年后被异族屠戮,成功的用民族矛盾掩盖住了阶级矛盾。
周而复始,让华夏文明进入到了无休止的循环当中。
结果生生耗尽了上千年的文明优势。
现在太平军这里不考核人品道德,并非要像汉末的曹阿满那样,用人不管人品只论才能。
只不过是不把道德人品当成治国的标准,要用要求更高的法治手段。
萧云很清楚人性是经不住考验的。
纵然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坚持住,那又如何?
且不说这些人是凤毛麟角,即便是太平军所有的管理者都是道德标兵,也只能管一代人,那下一代呢?
世间要是真有让人世世代代都是道德模范的方法,早就天下太平了。
所以指望道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或者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萧云要做的不是让人不想做坏事,而是要让人不能做,不敢做,做了就会有惩罚。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种事的难度并不比培养道德君子的难度低多少。
觉得即便是后世那样科技发达的时代都做不到这一点,又遑论法制不健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
其实这里有一个认知误差,涉及到一个重要观念:法治的核心要素,不是执行力,也不是律法是否健全,而是监督检察能力。
没有足够的监察能力,不管执行力如何强大,也不管法治是否健全,一切都是空的。
后世科技信息发达,法治更健全,但同样的这些优势也提高了反监察的能力。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让人们认识事物的门槛也相应提高了。
网络上的事情,百姓都看不懂,看不清本质,谈何监察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后世和古代的监察力并没有本质的提高。
而事实上古代的监察力提升起来比后世的更简单。
华夏古代的农耕社会对知识分子的依赖程度很低,不像后世,科技跟不上分分钟就会被碾压。
自耕农也不依赖什么资本和商业得运作。
只要有管理部门负责社会资源调配就可以了。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