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黑夜意味着他们不仅要随时防备墨家的袭击,还要抵御刺骨的寒意。
多尔衮现在已经有些后悔了。
或许当时不急于撤出京城,就不会到这样的地步。
至少那时候的他们甲胄齐全,还可以畅快淋漓的厮杀一番。
现在就只是勉强能让每个人都有把像样的武器而已。
没有甲的步兵对付骑兵,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不用猜也知道。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墨家人有可能不着急夜袭,而是等自己这边大部分人被冻伤冻死之后在动手。
多尔衮看着落日最后的余辉消失在地平线上,心也随着沉到了谷底。
…………
相比于多尔衮,黄太吉的北上之路倒是很顺利,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意外。
刚刚路过蓟州和三屯营的时候,都没有一个明军出来阻拦。
仿佛这天底下只有两拨人,一拨是他们,一拨是追杀他们的墨家。
太阳虽然已经落山了,但十五的月亮给了黄太吉足够的安全感。
这条路他走过,知道再有三十里就能出关。
只不过由于再往北就是高原了,这里的地势会越来越高。
之前不知道下了多少天的雪,依旧未化开,所以虽然只有三十里,恐怕也得走到半夜。
若只是雪厚些还好一点,最影响前进的是迎面刮过来的,如刀子一样的风。
偶尔还会夹杂着些许白雪。
每一次都让黄太吉下意识的看看天空。
当他发现不是下雪,而是被风吹起来的雪渣,就会松一口气。
这时候要是下雪,就不只是风雪眯眼,还有可能将天上的月亮遮住。
没了月亮,黄太吉的安全感也就没了。
是的,他开始恐惧黑夜了。
所以黄太吉没有想过停下来休息,等风停了再走。
一路走来,他们连沿途遇到的村庄都没打算进。
因为他担心里面会冲出一批墨家人。
这时候的他,的确有点魔怔了。
来时十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归时却只有四五千人狼狈逃窜。
这种事落在谁身上,都会出问题。
有点魔怔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然而若连眼睛都出了问题,那就应该是真的不正常了。
黄太吉看到了前面两侧的山上好像有什么东西在移动。
到底是什么?
刚开始还没看清楚,然而很快他的瞳孔放大,面容变得惊恐:“敌袭!”
是墨家!
他们竟然在这里还有伏兵!
黄太吉的脸上终于露出绝望之色。
只是大清皇帝、大金可汗这些身份让他不得不硬起头皮组织抵抗。
然而大风早就把行军的队伍打散了,这里的道路条件,也不允许四五千的骑兵在前进的时候聚在一起。
因此黄太吉的骑兵队伍也至少有五六里长。
就在鞑子正准备对付前面冲过来的伏兵之时。
道路两侧的山坡上突然也窜出了不少身着白袍的人。
这些都是埋伏在雪里的太平军。
萧云也是算准了鞑子天黑之后才能来到这里,否则在白天很难骗过擅长打猎的鞑子。
当然更关键的是这里的风足够大,很容易隐藏踪迹。
当初,萧云在看到高阳乡勇的粮草有大量剩余之后,就决定补上这个漏洞。
其实也不是神机妙算,很多时候战斗过程是很容易模拟出来的。
只不过古人受限于己方军队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才会演化出各种复杂的计谋和战策来保证战略目的的达成。
而对于太平军对于萧云来说,就没那么复杂,他只需要考虑太平军京城城下赢了鞑子会有什么反应,鞑子跑了该怎么拦截?
山海关救援的必然性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所以就有了柳元化带着骑兵团去堵多铎。
而通往关外的另几个通道无非就是大安口、洪山口和喜峰口这些地方。
对于有滑雪板和望远镜的特战队来说侦查难度并不大。
至少还来得及设计埋伏。
这里面的战场逻辑是很简单。
真正懂得军事的人,才知道战争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萧云自从来到这个时代,他就很清楚哪一件事才是重点。
身边的人或许会觉得他是一个无私,为了华夏付出一切的人。
是,作为有着十年从军经历的人,骨子自然会有责任有热血,但萧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无私的。
他甚至在太平军中都不会去提无私奉献这件事,他讲的最多的是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做。
是不战就是等死的危机感,是不搏就要亡的紧迫感。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