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黄太吉虽然不清楚墨家这群人为何能屡次躲过斥候的搜查,但一两千人对于此时近十万的大清勇士来说,太微不足道了。
当初在宣大,他没有料到会有第三方加入,所以在扎营的时候,不但没有认真,反而像是故意漏出破绽一样。
那时候的心思自然是希望明军能半夜来送死。
而这次他早就防着墨家来这一手,所以各种扎营手段是样样齐全。
事实上,黄太吉这个人本就是一个扎营高手。
当年大凌河之战,就让八旗兵围着大凌河城硬生生挖出了三十里的壕沟,直接把大凌河给围在里面。
整个壕沟离城墙大约三里,壕沟深约一丈,宽一丈,壕沟的外面再砌墙,墙高一丈,墙上还有垛口。这还不算完,墙的离城方向五米外再挖掘壕沟,深七尺五,宽五尺,于此扎营!
而营的另一侧依然挖掘壕沟,深五尺,宽五尺。这就使得城内之人不能外出,城外的援兵也不能进入。
此外,还有游牧骑兵在外面狙击援军。
这种战术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处,不仅是黄太吉,西夷人也在用。
就连太平军在围城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做。
只不过萧云是为了解放大明百姓,自然不能围死了任由城里的百姓自生自灭。
尽管围城这一招很管用,但要想把京城围起来,就有些异想天开了。
因为京城可比大凌河城大得多,所以要挖的壕沟不是几十,而是数百里。
不过对于军营的防御,黄太吉却是没有任何的松懈。
整个大营外墙的壕沟深八尺、宽一丈二,壕沟向下逐渐变窄,最底下窄到只能踮着脚,马不能渡、人也不能登,若有人掉下去无处着足、不能跃起!
为了对付墨家,黄太吉的确是用足了心思。
他能判断出来远处的喊杀声并不是墨家人正在攻击营寨。
人应该是半路被营哨发现并拦截住了。
不过他也没有大意,对付墨家这种强军,自然要全力以赴。而且现在大清的兵马充足,不会影响攻城。
然而事实上,无论黄太吉会不会大意,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都会让他全力以赴。
因为出现厮杀声的地方逐渐多了起来!
一处!两处!三处!四处!
难道墨家分兵了?黄太吉有些疑惑,不过也不奇怪,当年在宣大的时候,墨家人就敢兵分三路。
若不是儒家人将消息告知,他怎么也不会相信。
然而一盏茶的时间左右,在西面又相继出现了四处厮杀的地方。
像是早就安排好了一样,每段距离都差不多。
这就让黄太吉意识到了事情有些不对劲了,对方真的只有两千吗?
还是说他们只是为了救京城而做的障眼法?
可惜在这黑夜之中,是无法看清楚对方到底有多少人。
只不过黄太吉怎么也不会想到,墨家这次来了八个作战团,一共超过了一万五千人。
好在鞑子的营地足够大,虽然十多万鞑子中有一部分分散在京城的四周,但主营区也是数十里营防。
完全足够太平军八个团分散作战。
而且被太平军盯住的远远不止八个点。
事实上,这八个点只有太平军的八个营而已。
这八个营将营寨之外的鞑子清理掉之后,就只是站在明处,吸引着军营内鞑子的注意。
再巩固的营防也得有人来守着才能起到最大的防御效果,而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
特别是在黑夜中无法看清远处的时候,大多数的鞑子会把兵力集中在能得到的太平军附近。
当然,在其他的地方,也有鞑子会随时保持警惕,至少每个百米左右的箭楼上的人是不会轻易移动的。
然而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当一万五千的太平军在黑夜中形成合围的时候。
如何翻越鞑子的营防只是战损多少的问题而已。
只不过太平军一向更注重保护战士的生命,所以才会有更细致的战术划分。
而保证战术能够顺利完成的是太平军无与伦比的组织度。
每一个连长、每个排长,甚至每个班长都能独立指挥作战。
所以当身在明处的八个营开始吹起冲锋号的时候,一起冲锋的还有身在暗处的二十四个营!
尽管箭楼上的鞑子很快发现暗处的人,但冲锋号形成的强大音效,让他们很难有效示警。
而且到处都是示警的啰声也让人无所适从!
太平军平日里训练的最重要科目就是夜袭军营,翻越和破除营防障碍那可是必修课。
所以尽管黄太吉的营防刁钻,也没有太大效果。
外墙又不是被刷了一层没有缝隙的水泥,所以太平军并不需要跳跃,即便徒手也可以翻越。
当然事实上有更多更便捷的法子,比如太平军战士抬着早就准备好的长木板,直接搭在了寨墙上,踩着就上去了。
要是墙再高一点也没问题,加上一根长竹竿,就算没有长木板,三人配合,战士们也可以从垂直的墙面上小跑上去。
这些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很稀奇,甚至说是神技也不为过,但在萧云的眼里,都是后世军人的家常便饭而已。
而当太平军的战士进入到营寨之内后,剩下的事情就更简单了。
&n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