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这一会儿的功夫,王承恩就从勇卫营那边赶了过来。
这时,崇祯皇帝也恰好缓过神来,目光略过急匆匆走进寝宫的王承恩,随意的瞥了一眼南面文渊阁的方向。
夜色朦胧中那里还是一片静谧。
接着,他收回目光,看着眼前的两个人,心里有些怅然:“自古以来,都说宦官乱政,可到了紧要关头,朕除了眼前这两个大伴之外,又敢相信谁呢?”
不过现在也没多少时间去忧思,于是直接开口,问道:“王伴伴,你说,他们这是要对付登州墨家,还是想要坐一坐朕的龙椅?”
他们自然指的不只是鞑子。
然而王承恩听到皇帝问话后,却有些不自然,欲言又止,似在仔细斟酌用词。
其实朱由检此时又有些心不在焉,并没有注意到王承恩的反应,也不等对方回答,又看向方正化,说道:“对了,今夜文渊阁值夜的阁老是谁?”
“皇爷,是周延儒周阁老!”方正化倒是回答的干脆利索。
是他?朱由检的眉头稍缓,对于此人的印象尚可,便打算将其叫过来,一起商议一下此事该如何应对。
然而他刚准备让方正化亲自去一趟文渊阁。
就见先前有些犹豫的王承恩,突然跪下,行大礼叩拜。
“砰砰砰!”的磕了三个头,然后语带颤音的说道:
“老奴斗胆,请陛下莫存那侥幸之心,鞑子的确有与咱大明联手对付墨家的心思,可现在他们既然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入关,那接下来第一件要做的必然是直逼京城!”
王承恩的话里虽然只是说“直逼京城”,但任谁也听得出来,其实就是鞑子准备先灭大明,再对付墨家。
这样直接的话犹如一记重锤狠狠的砸在崇祯皇帝的身上,让他有些站不稳。
他能想到朝中有人内外勾结,甚至可能如袁崇焕那般假传圣旨。
可现在!
这时,一旁一直面无表情的方正化见到皇帝的反应,然后将目光转到还跪伏在地的王承恩,眉头微皱,插言道:
“王公公,这鞑子为何就不能只是为了对付墨家而与他人密谋。毕竟祖大寿和吴氏父子都与墨家有大仇,为私仇而忘国事,放鞑子入关也说得通。”
此时的王承恩并不介意方正化这有些针锋相对的话语。
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对方这话也是替陛下问的。
两人都是一心为主之人,此等关键时候不会蠢到有什么内耗。
所以王承恩没有抬头,选择继续跪伏着,认真答道:“方公公有所不知,这用兵之道,用奇不用险,即便他们的目的真的是要对付墨家,也定然不会允许有第三者在旁伺机而动,所以他们此来必然是先直取京师!”
说到底崇祯此时也才二十多岁的人,不可能有萧云那样的定力。
不过现在既然王承恩已经把话说到这个地步,他心里即便再不愿意,也没有了什么侥幸心理。
于是,崇祯皇帝抬起头,盯了眼前依然跪伏的王伴伴一会儿,忽然有些欣慰,叹道:“看来你在墨家那一个月还真学到不少本事!”
确实,原本历史上的王承恩的确没有这样的智谋,那时候京师被李自成围城之后的临危受命,并未给大明争取多少时间。
当然,他现在的成长也并非只是那一个月的功劳,是几年来频繁与墨家接触之后才有的变化。
这时,王承恩感觉到皇帝陛下没有了刚才的急躁,暗自松了一口气,恭敬道:“奴婢本是愚笨之人,也就是在事关皇爷的事儿上能灵光些!”
“行了!起来吧!”不知怎的,在如此的关键时刻,崇祯皇帝竟然有了难得的放松。
心情平复之后的他,也就没有了去找什么周延儒的心思。
尽管之前方正化说什么祖大寿为私仇而忘国事,但稍微有点脑子的人也知道这件事必然与儒家的一些人脱不开干系。
连王承恩都能看透的事情,若说祖大寿这些武夫不明白或有可能,而那些整天勾心斗角的儒士怎么可能不明白!
所以造反的不是什么祖大寿,而是儒家。
至于到底有多少人参与了,崇祯皇帝不得而知。
现在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不过,没有退路不代表没有胜算。
他不相信祖大寿反了,别的地方将士也会跟着反。
他还有秦良玉、有卢象升、洪承畴!
更重要的是墨家定然不会坐视不理。
因此,接下来的京师之战可能是大明的亡国之战,也未必不能是鞑子的灭种之祸!
只要能拖到援军到来,自己就不会输。
在之前犹豫之时,他还愿意相信周延儒,而现在则只要是文官,看谁都不像好人。
也多亏了王承恩让他及时看清真相,否则等确定鞑子直奔京城之后,再做反应就有些晚了。
思及此处,朱由检侧头看向方正化,冷冷的道:“你去查一下,这两年暗里明里提过和鞑子议和的所有官员,给朕全部抓起来,严加审讯,看看是谁想要换朕这个天子,那朕就先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这就是提前看清楚的好处之一,但凡有一点糊涂,不能确定是否是儒家搞的鬼,那崇祯皇帝就永远也不可能如此行事。
因为君臣之间可以不讲情面,但若连律法都不顾了,那就是直接掀桌子了。
虽然现在的崇祯皇帝没有说出“文人皆可杀”的话,但也做了一件快意恩仇的事情。
当然,这件事只是属于皇帝的私愤。
所以一旁的王承恩也只是喉结动了动,终究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