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零一章,大同世界的两个阶段:社会大同与人人大同  明末狂潮:从文人不得做官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一堂课的时间转瞬即逝,朱万年走出教室之后,长舒了一口气。

    他知道从今往后,儒家的道统将会彻底崩塌,华夏再无圣贤虚名。

    更重要的是,国学并没有全盘否定孔圣人这些人物几千年来对华夏文明的贡献,真正做到极其理性的不偏不倚,让人无法反驳。

    不过,此时朱万年也没有太多时间去感慨,他需要尽快将今天课堂上讨论的内容总结写出来。

    然后将这些总结交给教育部讨论,最后再送到萧总管的手上。

    这些是对国学老师的检验考核,同时也会成为各部门的学习资料。

    从本质上讲,学习国学的过程,就是实践唯一论的过程。

    这才是萧云的真正目的。

    实践唯一论的基础就是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专门的锻炼。

    现在的太平军虽然普及了唯一论,但真正能用唯一论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并不多。

    当人们缺乏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绝大部分的人只有事到临头才会意识到问题,这就意味着一件不合理的事情需要足够多的人参与才能被监查到。

    假如这个人数是一万,那么说明所有一万以下的群体都有出纰漏的可能,从而引发社会问题。

    而现在太平军每个生活区的人数都低于五千,这在理论上是有风险的。

    目前尽管萧云用各种手段完全保证各个生活区的机制正常运行,但随着地盘逐渐扩大,难保不出纰漏。

    当然,这种隐患其实也只有在信息交流不便利的时代才可能出现。

    若是像后世那样网络地球村的年代,任何事情都可以瞬间得到百万千万级甚至亿级人数的关注,就不会有萧云此时的困扰。

    后世缺的只是唯一论。

    只要可以推广唯一论,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意识到并开始使用,那整个世界就会不可阻挡的朝着终极前进。

    不过后世的事情,萧云管不了。

    他只能顾眼前。

    目前,国学课现在只在大学堂试讲。

    等完善之后就会全面推广,变成基础教育,面向所有人。

    然后一代新人换旧人。

    百姓的逻辑思维和判断力提升的本质就是社会监督力量的增强。

    因为形成唯一结论的人数越少,那整个社会监督的单位群体数量就越多。

    也意味着得出统一结论的时间越短,毕竟一万人讨论出结果所耗费的时间远大于两三个人就能出结果的时间。

    最终直接影响社会的成本,以及决策的效率。

    涉及到决策,那就属于社会管理的范畴。

    所以国学这门课程的考核,可能就会成为管理者的基础门槛。

    这也是萧云在客观上给整个社会加上的一个保险。

    通常来说,考试考核是一个偏主观的事情,因为自古以来都有屡禁不止的科场舞弊。

    尽管萧云有信心凭借手段保证考核的公平性。

    但凡事都要做最坏的打算,所以他先考虑的是后世。

    也就是说,萧云要做的准备,就是要求即便处于后世的那种环境,也能做到公正公平。

    而国学上设置考核,就有这样的特性。

    由于国学特殊的授课模式和教学内容,客观上注定了它考核方式必然与众不同。

    这种考核测的是能力而不是成绩,任何抄袭和模仿都不可能被蒙混过关。

    因为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受任何单一因素掌控,仅凭智力和努力并不一定对此有所提升,所以补课等内耗手段都没什么用。

    当然,不管国学本身对儒家的影响,还是国学教学对青少年的培养,都是基于萧云有备无患心态的防范意识。

    在未来也不一定会用得上。

    毕竟教育的普及本身就具备增强人们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的功能。

    当大家的逻辑思维和判断力都很强的时候,也就无所谓什么考核了。

    当人人都有萧云这种强大逻辑思维的时候,那大同世界就自然诞生。

    所谓大同,不是道德的大同,不是人性的大同,而是人们在认知上共同达到顶点。

    最重要的是,这并不是说只有人人达到顶点,社会才能改变。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因此只要集体的认知能达到就可以了。

    甚至都不需要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只要能做到一百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就完全没问题。

    这一阶段也可以被称为社会性大同世界。

    而这与人人大同的区别是,可以将内耗降到一个极限。

    另外,社会性大同其实还有一个捷径。

    就比如,即便一万人才能顶一个“诸葛亮”,想进入大同,那也没问题,只要人为的禁止一万人以下的群体生活就可以了。

    这也是为什么萧云要将人聚集起来,建立生活区,强制集体生活的原因之一。

    至于为什么只有五百户而不是越多越好,只是因为在农业社会结构下,必须兼顾土地需求。

    人太多的话,出门的劳作距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