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六十四章 名声臭了,隔阂也有了!  明末狂潮:从文人不得做官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364章 名声臭了,隔阂也有了!

    崇祯皇帝很早就开始重用内臣。

    最开始的时候还是十分信任的,但自从之前曹化淳在宣府出事之后就变了。

    当时曹化淳本该强硬到底,可他却选择了妥协,纵容尤世威的手下夷丁祸害百姓。

    这就说明曹化淳的私心很重,平日里的亲近和忠诚只是装出来的。

    在那之前,他在崇祯皇帝心中的地位比王承恩要高出不少。

    这也让崇祯皇帝很是失望,也明白了像曹化淳这种有家族的内臣靠不住,而像王承恩这样无父无母的孤家寡人才是更为可靠的。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皇帝刻意减少了内臣的使用。

    然而前段时间与徐光启的联手,让他明白了到底该怎么使用身边这股力量。

    也是从那时起,东厂才发挥出了它应有的作用。

    …………

    十一月十一日,

    崇祯皇帝很早就来到了内阁。

    等大家开始谈到流寇请降的时候。

    本来热衷于招降的几位大臣现在却开始提出异议。

    当然这些异议自然是各抒己见,各自有各自的理由。

    这时候,他自然察觉到了异常。

    昨天晚上,钱府管家廖福死的干脆,崇祯皇帝并不知道对方到何吾驺府里的目的,也不知道对方与何吾驺交流的内容。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试探一下。

    于是崇祯皇帝看向何吾驺,不动声色的问道:“何爱卿以为该如何?”

    自从钱士升外出就任督师之后,朝中的东林之人就以何吾驺为首。

    现在被崇祯皇帝垂问,何吾驺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当即恭敬答道:“回陛下,今时不同往日,贼寇张献忠带着人向东而去,臣以为必然与曲阜大会有关,近日来盛传墨家小人行径、出尔反尔,将参会之人扣押,想必那被扣押之人,也有贼寇的人,所以此时应该静观其变才是!”

    这一番话回答的天衣无缝,如果不是昨晚上发生的事情,崇祯皇帝又会被蒙蔽过去。

    于是他脸色阴沉了下来,冷声道:“何爱卿!昨天晚上钱府管家廖福已经被缉拿,你还想蒙骗朕?”

    说着也不等对方反应,当即朝着殿外喝道:“来人,将何吾驺拿下!”

    !!!

    这么突然!

    这什么情况?殿中众人皆惊!

    何吾驺也蒙了,一听到钱府的时候,脑中就嗡的一声,变得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反抗的就被拖了出去。

    这样的情况,让殿中的大臣都不敢出言阻拦。

    这里面到底有多大坑,谁也不清楚。

    若是贸然出手,万一把自己也埋里面怎么办?

    内外勾结本就是大忌,而这内外不仅仅指的是朝廷大臣与内臣宦官结交,在外统军的督师与内阁阁老暗中来往也是一样。

    当初乙巳之变的时候,钱龙锡与袁崇焕就是个先例,所以这件事有人阻拦也没用。

    此时,对于殿中诸位大臣来说,最可怕的是崇祯皇帝开始动用厂卫监查大臣了。

    之前虽然也用过,但那都是有的放矢,有了案子才会派人去查,而现在却是“没事找事”。

    所以等此事过去之后,一定要找个机会谏言。

    这时的崇祯皇帝也是头铁,现在什么都还不清楚,但本着对方越想要做什么自己就得反着来的原则,直接说道:“流寇请降之事,朕允了,诸位不必再议!”

    说完,看了泥塑木雕般的温体仁一眼,就出了大殿。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崇祯皇帝觉得还是趁着何吾驺这个老家伙还没有反应过来,赶紧审问才是正理。

    毕竟自己这边,还什么都不清楚。

    这种事对于东厂来说也不算难事,当天下午的时候,结果就出来了。

    竟然是借刀杀人,还恶毒的想要将百姓们当炮灰,真是让人发指!崇祯皇帝对于这些士大夫的好感在一点一点的消失。

    其实在审问的时候,何吾驺就已经很清醒了,开始的时候也是不打算交代。

    本来这一切也是很容易糊弄过去的,理由其实多得很。

    然而事情坏就坏在,廖福死得没有任何犹豫。

    这样一来傻子也知道这事小不了,要想拿一些不痛不痒的借口糊弄,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何吾驺在试探了几次之后,就放弃了抵抗。

    而其实廖福选择直接赴死,根本不是因为昨晚之事,而是他身上有太多关于钱士升的秘密了,而且知道自己难以承受各种变态的逼供手段,所以才会选择自杀。

    若是何吾驺知道这些,一定会被气炸了。

    不过尽管何吾驺说了钱府廖福的目的,但拒绝承认自己照办了,只说朝堂上自己也是静观其变而已。

    由于没有廖福的供词,仅凭何吾驺的一家之言,根本不能把钱士升怎么办。

    没过多久,身在济南的钱士升就得到了管家廖福被抓的消息。

    毕竟是跟着自己这么久的人,他自然能猜到对方多半是死了,所以直接上疏自辩,不承认何吾驺的口供,说对方是恶意攀诬,甚至连廖福去何府都不知情。

    其实这时候的钱士升即便不笃定廖福已死,也只能这么办,因为此事只会有两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