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9章 大理南诏澜沧篇:穷省、乱象、肃清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经过漫长时间的讨论,朝野上下,参与讨论的有几个亿人,热烈讨论该定哪种语言为大明国语,民间吵了几十年。
    
    因为没有统一的方言,实在不行了,天南海北说话都不通,怎么做生意?怎么交融并汇?
    
    初期讨论都是以雅言为主,可雅言晦涩难懂,并不适合做官话,必须确定一种大家都能听懂,非常标准的普通话。
    
    最终在景泰五十八年,确定新国标,基本符合后世的普通话。
    
    但是,普通话的发音方式,会让一些文字失去了本意,因为文字是先说出来,后写出来的,华夏文字又是象形文字,是脱胎于形的,改变了发音方式,就会让一些文字失去本来的含义。
    
    尤其在加以简化文字的话,文字就会失去原本的韵味。
    
    关于这种说法,讨论了三年多。
    
    最终中枢力排众议,决定推动新国标。
    
    其实,后世普通话,也是经过讨论出来的,以北京方言为主,兼顾南北,清末时候产生的普通话雏形,一点点讨论定下来的。
    
    普通话现在虽然推广,却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才能让孩子们都说普通话。
    
    现在肯定不能,别说老皇帝,就是太子、太孙都不会说呢,大家说话都带着各自的口音。
    
    朱祁钰的口音,雅言中夹杂了一些京味儿,又增加了些普通话,又跟满朝文武学了一堆方言,他说话旁边得带个翻译,不然大家都听不太懂。
    
    朱见漭的话里,还夹杂了蒙古语、莫斯科语,夹杂了很多口音,连老皇帝听着都别扭。
    
    最好玩的是蒙古语,作为好几百年来世界最大的语种,在短短四十年时间内,消失殆尽,到现在想找一个蒙古语专家都找不到了,虽然有一些文学著作流传于世,却没人会说了。
    
    蒙古人抛弃他们的文化是最利落的,但他们说话带着一股蒙古味儿,一听就是蒙古人。
    
    他们的第二代,蒙古味就没了,但是,蒙古味却融入本地方言里,方言里诞生了新方言。
    
    好在,方言彼此听不太懂,但却都写一样的文字,认识一样的文字。
    
    从成都环城列车下车。
    
    朱厚煐坐在专列上,撩开窗帘,看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
    
    大家穿着各异,西装、中山装、长袍、短褂、马面裙、休闲装穿什么的都有,有的戴礼帽、四方平定巾,戴瓜皮帽、遮阳帽、古笠,有的留长发,梳成老样子,有的则披头散发梳成西方人的样子,有的还留脏辫,但很多人剃短了头发,穿新潮衣服。
    
    下火车的也不少女子,穿着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有的穿西服西裤配高领毛衣,有的则穿厚旗袍白丝袜,有的则穿传统的襦裙,还有前卫的大高跟小短裙,再配烈焰红唇,看得都让人不好意思,但所有人的眼珠子都挪不开了。
    
    高跟配襦裙,在商国就是前卫穿着了,打破了传统和现代的界限,最多再搭配一条丝袜,已经让商国男人疯狂了。
    
    可在大明,疯狂之上还没到极限。
    
    朱厚煐压制欲望,出门在外,男孩子也要保护好自己。
    
    “真是繁花似锦啊。”
    
    朱厚煐认为,单纯看成都府的话,成都要比重庆更发达,只是四川吃了占据太多荒凉土地的亏。
    
    可等到北方被加高后,南方气候变暖,横断山脉也有可能变成宝地。
    
    还有就是科技发展,天堑变通途。
    
    横断山脉这个名字,是清末才出现的,现在是老皇帝随口叫出来的,啥意思他也不知道。
    
    是一个叫黄懋材的贡生,因为看见澜沧江、怒江间的山脉并行迤南,横阻断路,所以形象地叫横断山脉。
    
    朱厚煐离开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