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761章 大明国企,铁饭碗来了!  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张好古说道:眼下只涉及这些,后面嘛,随着朝廷的不断发展,定然是要涉及更多的行业。

    说起来,这个模式也是仿着驰道来,朝廷占据一半股份,剩下的可以融资上市嘛。这些企业自负盈亏,主要的任务就是集中朝廷和民间的力量,把大明的接下来的事给好好办了。

    拿河道这一块来说,光指望地方衙门去修,够吗?还是要朝廷来。这眼看着老天爷越来越不给面子,这两年温度越来越冷不提,雨水也越来越少,这样下去,指望朝廷催促,地方语门开办,那事情可就晚了。

    钱谦益点了点头:不错,若是等着朝廷催促地方衙门去办事,那就来不及了。这设计水利、道路等方面,朝廷出手是最稳妥的。

    至于后面,一步步来嘛,也不用担心说什么民间觉得朝廷与民争利。本就是朝廷放出来的惠及民间的东西,怎么能说朝廷是与民争利?

    张好古笑着端起茶盏对钱谦益示意了下,接着说道:眼下嘛,朝廷不需要太多,把河道水利,基础建设这一些先拉起来。

    后续,煤炭钢铁,重工军工,都可以采用相应的模式,毕竟朝廷需要控制的也不多,真要说与民争利,也用不上。

    钱谦益点了点头:既然如此,老夫同意。

    卢象升说道:那我等老规矩?

    很快,一只只手举起来,举手表示态度,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张好古、张瑞图、卢象升、乔允升、钱谦益,黄立极都举起右手,表示同意此事。

    众人同意之后,朝廷各部协作就方便多了。

    更何况仿照驰道衙门的例子上市,对大家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在朝廷掌控之中的企业,无疑更符合大明朝廷的利益。

    张好古收起折子:那,此事我去报予陛下。

    到了武英殿,张好古就瞅见魏公公微微躬着身子捧着一个托盘快速出来,看着眉飞色舞的样子,似有什么喜事一般。

    哟,张师傅您来了。魏公公看见张好古后笑着上前。

    魏公公,您这是?张好古指了指魏公公。

    魏公公愣了下,继而笑道:哎呀,皇爷最近又新购置了几台机器,开心着呢。这皇爷开心我们这些做奴婢的,自然也跟着高兴。

    朱由校心情好,这是好事啊,凡是做事也好,找人帮忙也好,高兴的时候总是更容易把事情办妥。

    不然为什么历朝历代那些官员都打探皇帝的心情?

    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脾气和心情,做到百般心境不会迁怒国事的皇帝,就是难得的明君了。

    张好古倒是不用打探皇帝心情,但朱由校开心这对大家来说不都是好事吗?

    进入武英殿看着朱由校在几张纸上描绘着什么,张好古静静等着,等朱由校忙完了这才说道:臣参见陛下。

    朱由校一抬头这才发现张好古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在候着了,放下笔,朱由校招了招手:师父来了怎么也不说一声。

    张好古笑道:陛下心情不错,臣也乐于等一会儿。

    朱由校听着笑了:是啊,朕近日购置了几台大家伙,打算实验一下朕的新构想,师父你来看看。

    张好古凑上前一看,朱由校在构思的赫然是飞艇!

    好家伙,张好古直呼好家伙,不愧是我大明的灵宝大天尊,这个思维这个脑洞果然与众不同。

    这东西若是真能让朱由校给造出来,那大明的运输和军事方面,自然是又能添一利器,至于造不出来那问题也不大,毕竟很多东西都是这样,灵光一闪一个好点子出来,大家费劲半天可能白花钱财却造不出什么实物来。

    但科技进步就是如此,一大堆失败的点子里偶尔蹦出那么两三个成功的,就足以推动着时代的发展。

    花钱没什么好怕的,失败也没什么好怕的,只要能成功一个,对大明来说都是有利的。

    看着朱由校绘制的图纸,张好古也分析起来:陛下,这里改进一下是否会更好?

    还有这里,臣觉得与其在两侧布置,不如统一挪到尾部。

    朱由校一听也是来了兴趣,与张好古讨论一番后修修改改,图纸让他更满意了。

    舒服的坐在椅子上喝了口茶,朱由校说道:这些东西,还是和师父讨论着舒服。

    说起来,师父找朕是为了何事啊?

    张好古将折子递上去:臣是为了大明国企一事,陛下请看。

    翻了翻张好古的折子,关于张好古的心思,朱由校一下子就明白了。

    朱由校本就是个聪慧的人,或者换个形容,大明这些个皇帝,就没有傻的,无非是心思用在哪了而已。

    朱由校这样的聪明人小时候虽然不爱读书识字,但这些年没少丰富自己,加上张好古早早就给他提出来一系列构想,脑子一转自然就明白张好古的意思了。

    师父提出的这个意见,倒是不

    错。

    广揽人才招贤纳士,建设一批朝廷可用的企业,用来做一些大事,平日里还自负盈亏;倒是不错。

    日后不仅是大明国内的建设,像是南洋之地有需要,朝廷也可以派遣这些企业去当地搞建设,宣王化,一举两得。

    张好古微微躬身:圣明无过陛下。臣的意思,正是如此。

    如今大明所面临的气候问题越来越严峻,南洋之地加快建设,对朝廷来说是一件好事。

    朱由校点了点头:是啊,南洋之地建设的越快,对朝廷越有利。

    所谓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这南洋之地尽是小国寡民,让他们沐浴我大明王化,学习汉家礼仪,读汉家经义;不出三代,便可融入我大明,这南洋之地日后就是我大明的海外之土。

    前些时日朕举办国宴宴请南洋诸国的国主贵族,将那些人尽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