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91章  1627崛起南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李凒自然不便将内部的政治斗争告知郑柞这个外人。但郑柞同样也是一国之君,已经从李凒的描述中感觉到对方有些难言之隐,当下也没有再追问下去。
    
    两国相距数千里,版图完全不接壤,因而也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再加上同属海汉阵营,倒是有许多的共同利益,所以两位国王才能坐到一起分享各自的见解。
    
    像朝鲜和安南这样的国家,即便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只要背靠着海汉这棵大树,至少不用再担心来自外部的安全问题,可以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壮大。
    
    通过发展以矿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来实现与海汉对接的初步工业化,对于这个时代的农业国的确是成本最低,也最容易实现的方案。
    
    虽然朝鲜目前的国内情况不太适合这套方案,但这也并不表示没有其他可用的方案了,只是需要李凒在其他领域做出更多的尝试,而他现在显然还没有达成这样的决心。
    
    而安南国王郑柞对于国家发展前景的看法,显然要比李凒清晰得多。
    
    安南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多个天然良港,本身就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航海条件。再加上拥有煤、铁、铝、铜等大量矿产,正是海汉发展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安南这三十年来的发展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
    
    当然了,要得到海汉的大力扶持,安南也得付出相应的代价。
    
    首先是以长期租借的形式,交给海汉经营的岘港、归仁、金兰、头顿等几个大港,安南只保留了名义上的所有权,实际控制权其实已经归属于海汉,性质与海汉的海外领地无异,基本上不会再有收归安南的可能了。
    
    而以两国共同开发名义经营的多处矿场,海汉不但拥有独家开采权,而且也在经营利益的分配中占据大头。出人出地的安南,只能分得利润的一小部分。
    
    甚至一些矿场的归属权也不在安南手上,比如位于安南北部的黑土港,就一直被视作了海汉版图的一部分。
    
    此外到海汉经营的矿场、工厂等机构打工的安南人,往往会在达到海汉入籍条件后就会果断申请转换国籍,而由此流失出去的青壮人口,每年都多达成千上万。
    
    如果说郑梉执政的时代,对于两国合作的深度还有所保留,那么到郑柞开始接管政务后,他对此的态度更是要比他父亲激进得多。
    
    郑柞认为合作过程中所付出的这些代价,可以算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从国家的发展前景来看是相当值得的。
    
    所以他登基后非但没有收拢青壮流失的口子,反倒是加大了向海外派遣劳工的力度。只是将过去由海汉主导的劳工招募机制,逐渐归属到安南官方的管辖之下,由地方官府组织务工人员,并且与海汉签署正式的用工合同。
    
    通过这种方式输送到海汉治下的安南务工人员,由于有了官方背书,可靠程度更高,也更便于管理,甚至还有不少是专业对口的熟练工,对于海汉来说自然是乐见其成。
    
    而海汉为此也要根据安南的要求,将务工人员申请海汉国籍的门槛提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果说早年间海汉追求的是不惜代价快速扩充人口,那么到了现阶段,已经逐步在向着控制用人成本的目标在转变。
    
    汉人自然仍是吸纳移民的首选,而对于安南、朝鲜等东亚族裔的入籍申请,则是从来者不拒,变成了择优录取,甚至是优中选优。
    
    由安南官方组织的务工人员,大多都是从事矿工、力工、水手等底层工种,对海汉来说控制用人成本远比让这些人入籍更为重要。毕竟他们一旦变幻国籍成了海汉国民,那相应的薪酬待遇可就要比安南打工者高出太多了。
    
    所以对于安南要求的提高务工人员入籍门槛,海汉这边也很乐于配合,由此也能让安南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输出。
    
    哪怕是远在印度洋这边的普吉岛,如今也有了安南派遣的务工队伍,在当地参与海汉主导的各种基建工程。
    
    这么多的务工人员在替海汉完成工作任务之后,能带回安南的不只是他们的劳务收入,还有从各种岗位上学到的专业技能,而后者的实际价值甚至还要远远超过前者。
    
    在朝鲜还在担心劳务输出会导致人口大量流失的时候,安南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许多好处,甚至已经在实现初级工业化之前,就拥有了数量可观的产业工人。
    
    这种情况在海汉的诸多邻国当中,目前还是属于绝无仅有的存在。假以时日,由安南自行经营的初级工业就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