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千六百四十四章 过河拆桥  神秘让我强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r/>    它可以快速平抑物价。

    紧接着就是大力改进交通。

    信息和交通改进之后,接着就是在粮食生产方面,进行下力。

    嘉境之前做得还比较好。

    他从海外直接找到了许多种高产作物,红薯、玉米、土豆、高产水稻……

    这些作物之后发挥了巨大作用。

    能量是守恒的。

    实际上这些所谓高产作物,淀粉产量并非就比小麦和水稻高出多少。最重要的是相对高产。

    它们可以在那些贫瘠、零散地块中进行种植,耐旱耐贫瘠。

    比如在田间地头,烂旱地中就可以种植番薯和土豆、玉米。

    所需要的水分,比小麦少许多。

    即便年景差一些,也能有收成。

    这就大大减少了饥荒的可能。

    实际上在推广了这些作物之物,人口数量直接暴增到原本的2倍。

    这是直接提升人口上限的作物。

    可想而知,它们的产量是相当稳定的。

    不然的话,人口是没法稳定增长的。

    在差的年份中,可以达到一个不错的收益。

    这一点却是小麦和水稻这种主粮没法实现的。

    小麦、水稻都需要大量水,而且在大块平整土地上,才能种植。

    对肥力需求也比较高。

    当然它们之所以坚持到现代,将其他粮食挤压掉,原因很简单。

    它们的生长模式,能够高度匹配农业机械。

    它们的穗就在头上,小麦和水稻收割起来很方便,种植起来也方便。

    不像别的作物,玉米就不容易收割,比小麦麻烦很多,脱粒也麻烦。

    地瓜和土豆更加不用说了,需要的农业机械更加复杂。

    不过在封建社会,这不是问题。

    而且玉米更加抗旱。

    靠着地瓜土豆之类的,老百姓就能度过灾年。

    总之先有农业革命,后有工业革命,农业如果搞不定,工业革命搞得再好也没用。

    而教科书上,只重点讲工业革命。

    似乎一工业化了,百姓就有粮食吃了。

    这是扯淡。

    实际上,工业革命的前提,都是先从殖民地获取了充分的粮食之后,将农业人口给挤压出来,变成流动劳动力,这才能工业化的。

    因为粮食成为大宗商品,能够完全满足需要,于是百姓不再自给自足,需要出卖劳动力,从而成为工业化生产的一分子。

    而殖民地的绿色革命,来自于大量土地的开垦,使用骡马和近现代的肥料技术革新。

    如此工业和农业互相循环促进,进而达成一个平衡。

    若是没有粮食的革命,盲目搞工业,只会统统被饿死。

    农业永远是根本中的根本。

    而这一点,没有刻意讲明。

    先解决粮食问题,才能解决其他问题。

    于是,在闻人升等人的安排下,对比整个时代,整个大明变得非常先进,经济非常发达。

    当其他势力还处于饥荒时,大明已经进入了肥胖时代。

    已经开始宣传要健康生活了。

    很多人梦想就是去大明生活。

    “做大明的一条狗,也比在这里当人强。”这是很多人的想法。

    毕竟大明的狗,能吃十几年饱饭。

    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不用担心饿死。

    而他们在其他地方,一辈子生下来,可能就从没有吃饱过。

    再造大明的主线任务,可以说是基本成功了。

    然而剩下才是关键问题。

    搞出盛世来,其实不难。

    难的是一直延续下去。

    而任务就要求延续500年以上。

    延续5000年有更高的奖励。

    这就有点儿难了。

    第一个100年盛世。

    人人都很高兴。

    大家都很幸福。

    四方朝贡,纷纷请求并入大明。

    草原,高原,荒漠,海岛,都选择归服。

    然后到了第二个100年之后。

    新问题出现了。

    吃饱喝足的人们,开始纷纷提出新问题。

    “为什么我儿子不能修到筑基期?”

    “是啊,为什么修炼资源发下来的那么少。”

    “资源都给他们上层人垄断了!”

 &n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