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74章 自缚  犁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族群的奋斗往往需要共同体的努力,但其覆灭却可能因为一二人的意志就决定了。
    这就是人类的社会的特征,少部分决策,大部分被动承担既定的命运。
    于是,太武二年,九月三日。
    高句丽王者尽其国中武士、沛者、皂衣,合兵三万与张冲马步五千战于太子河。
    ……
    在浩荡的号角下,高句丽各军鱼贯出营。
    踏步成雷,振袖成风,三万国人众在各自军吏、族长的呼和下排踏而出。
    与此同时,高句丽王者故国川王晏然坐在一架兵车上,好整以暇的观看着各军出动。
    此时的他毫无昨日的郁闷和难堪,连老部长老被气死了都当是没发生过。
    突然,故国川王来了一句:
    “谁知道对面那旗帜上写了什么?”
    在故国川王所指的方向,一面高大的杏黄大纛飘荡在河对岸。
    故国川王并不知道,此前前军猛将大角鹿也曾发此问,然后不久其人的首级就被挂在了田俊的马脖下。
    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故国川王发问,其国内的一众文才智者皆踊跃,其中一个长相平庸的文士排众而出,回道:
    “大王,对面所书的四字为汉人的文字,为‘替天行道。”
    故国川王重复着这个字:
    “替天行道?”
    之后他沉吟了一会,显然在琢磨这四个字的意思。
    猛然,故国川王一拍大腿:
    “这四个字好,很好。”
    但其人一个劲说好,却半点不说如何好,哪里好。
    之后故国川王就对刚刚那个面相平庸的文士道:
    “乙巴素,你是我国内最有文化的,你来给我想四个字来,得比对面的汉人还要好。”
    平庸的文士叫乙巴素,是故国川王从下层简拔的,虽然其人不是国内五大贵族出身,但却精通汉文,曾远赴乐浪王氏求学,是国内了不得文才。
    乙巴素恭敬行礼,却并不急着领命,他问了一句:
    “王上,大纛可写,但用汉文却未免弱气了些。”
    故国川王翻了一个白眼:
    “不用汉文,难道你临时弄一个?那样写了人家也不认识,写了又有啥意思。”
    乙巴素一想也是这个道理,赞叹了一句大王英明后,就让人扯了一块白布,然后挥毫书就四字:
    “奉天承运。”
    其人写完后就给故国川王解释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王,对面汉人用替天行道四字,功有余德却显不足。而我军用奉天承运四字,正显示我大高句丽之德运,天所隆也。”
    故国川王哈哈大笑,然后忙让力士将这面白旗黑字升了起来。
    故国川王见此大纛上,四字龙飞凤舞,笔走龙蛇,大呼好看。但其人再次不知道的是,竖立白旗意为投降,此又是一凶兆。
    自觉做了莫大事情的故国川王终于不折腾了,开始静静等候前面战场的动向。
    前方,他看不到的地方,不论是泰山军还是高句丽军皆有默契的停在河外,然后双方都各派工兵开始修建浮桥。
    这也是之前泰山军同意放渊大乙等贵族尸体回去的条件。
    彼时,泰山军说如果贵方拿了尸体也不愿意撤军,那就是要和泰山军不死不休。如此的话,泰山军倒也乐意,那就在战场上见吧。
    然后就和高句丽使者约好了合战时间和方式。
    由双方各自出人建设浮桥,然后由各自决定出击顺序。
    就这样,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条并不宽阔的太子河道上遍是浮桥,一共十六座浮桥接连并好。
    而在这个过程中,故国川王百无聊赖,就在他等得发慌时,前面奔下来一个健步,此人带来了一个消息。
    “大王,对面的汉人说,愿意提兵四千过岸,但说战场空间太小,根本进不来,想让我们往后退一退。”
    面对这样的要求,故国川王皱了皱眉,对左右问询:
    “对面汉人要使什么花招吗?他四千人也敢主动渡河邀击我们?”
    这些文武吏纷纷献策,有的认为这是汉人自大,目中无人。有的认为他们对面不可能只有四千人,一旦我们让了位置,人家必然大军齐出。
    这些纷乱的建议中,故国川王抓住了一个最有解释性的,于是他对刚下来的健步道:
    “你回去,给我把对岸的汉人数量给我探清楚,看到底是不是只有四千人。”
    那健步领命,随后飞奔向果下马疾驰回去了。
    未几,前头回传消息:
    “已探得敌军确为马步四千。”
    得到了这一准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