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6章 老胡啊,想不想著书立说?  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应天,帝都。

    自上次胡元澄指出了冶铁弊病,朱高煦便于他扎根于二局,致力于解决这个难题。

    相比于后世,大明的冶铁工艺确实有些落后。

    但这个时代最好的工匠都被朝廷征召,皇家制造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代表此刻大明冶铁工艺的最高水平。

    朱高煦记得很清楚,用煤炼铁,一直都是古代的正常做法。

    因为煤相比于炭而言,降低了炼铁的成本,还可以节省木炭,所以一直都是古代炼铁的主流。

    但是,煤中含有磷硫等大量杂质,成了制约冶铁工艺发展的最大杀手。

    用煤炼铁,完完全全就是错误的,将整个冶铁行业带入了歧途。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煤炼制焦炭,再用焦炭炼铁。

    于是在朱高煦的亲自主持下,皇家制造局二局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原本低矮的铁器作坊全都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炉。

    这些高炉肚皮宽大,颈部逐渐收缩,从外观上看着有些像是花瓶。

    为了提高这一座座高炉的使用寿命,并且解决坩埚的制作问题,朱高煦几经寻找,终于找到了完美的耐火材料——石墨!

    其实如果只是建造一座可以炼铁的高炉,直接使用粘土筑造,或者用红砖砌都没很大问题。

    关键朱高煦希望提高它的使用寿命,于是在高炉内衬中,使用了后世炼钢炉才用的高级耐火材料。

    石墨这玩意儿用途很多,放到现在它就是绝佳的耐火材料。

    朱高煦命匠人将匠先把石墨粉碎粉碎加水过筛成细泥,再像塑瓷胎那样在飞速旋转的木盘上手工成型,最后放到特制的高温窑中煅烧成型,石墨坩埚就此出炉!

    古人炼钢,大多采用炒钢、百炼钢与灌钢这三种炼钢工艺,但是都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钢铁!

    朱高煦窑的,是坩埚炼钢!

    自从春秋时期古人发明坩埚炼钢法以来,到汉朝最为兴盛,用它炼出的钢铁制成坚固的鱼鳞甲、锋利的环首刀,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大汉王师,才有了“明犯大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宣言!

    然而不知因为原因,坩埚炼钢法在南北朝时期就失传了。

    反倒是印度阿三们用坩埚炼钢法炼制出了乌兹钢,以此制作的******锋利无比,成为欧洲那些自诩高贵的野蛮人竞相追求的珍贵武器。

    朱高煦现在要做的,就是恢复这门老祖宗的失传手艺,用坩埚炼钢法提高大明钢铁产量!

    高炉炼铁加上坩埚炼钢,皇家制造局一旦实现,那大明钢铁产量将会得到质的飞跃,到时候无论是冷兵器还是热武器,生产效率都会大大增强!

    尤其是朱高煦心心念念的火铳与火炮,完全可以大幅度量产!

    到了那个时候,别说是盘踞在漠北的鞑靼瓦剌了,大明儿郎甚至可以在永乐大帝的率领下,踏上征服世界的脚步!

    胡元澄站在朱高煦身旁,看着匠人们在朱高煦的指点下建起了这座神奇的工坊,脸上虽然写满了疲惫,心中却全是钦佩与敬重。

    他虽然不是明人,但是在大明生活了这么久,也知道这个庞大王朝,一直独尊儒术,尊那程朱为官方学说。

    至于匠艺则被驳斥为三教九流,匠人们也沦落到连商贾都不如的卑贱地位!

    直到这位汉王爷出现,不断革新生产工艺,不断提高工匠地位,给了大明匠人们一个光明前景!ъìqυgΕtv.℃ǒΜ

    胡元澄在大明出仕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能与匠人同吃同住的天潢贵胄!

    光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他对这位汉王殿下心生敬意了。

    至少那位温文尔雅的太子殿下,是做不到的。

    再者说来,他胡元澄能入朝为官,说到底还是因为自身的火器工艺。

    真要说起来,他也不过是个匠人罢了。

    很快海寿太监顶一脸黑灰走了过来,兴奋开口道:“王爷,一切准备妥当,奴婢检查了三回,是否可以开火炼铁了?”

    这三日他这个二局掌印太监也没有闲着,一直在汉王身侧忙前忙后,甚至还为了那石墨亲自进到矿洞里面挖矿……

    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

    海寿太监可是清楚,一局到现在也只是搭建起了高炉炼铁,坩埚炼钢的技术到现在还未攻克!

    可二局现在,已经比他们领先一大步了!

    眼下到了全流程试验的阶段,只要一切运行顺利,那么二局就会瞬间超过一局!

    朱高煦闻言点了点头,大手一挥霸气喝道:“开火!”

    听到汉王殿下的命令,海寿太监亲自拿起火把,从底部出铁口扔进了高炉。

    刹那间,高炉中冒出滚滚浓烟,而后燃起了熊熊烈火。

    一名名匠人走到了预先安排好的工位上,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每一项操作。

    预热池内的煤瞬间点燃,同高炉内的铁矿石翻滚燃烧,释放出的火焰直冲炉鼎,似要直扑天际!

    瞧见这一幕,所有人都愣在了原地,他们烧了一辈子铁,哪里见过这般炽热的火焰?

    仅是刹那间,众人心中当即就确定,这高炉只怕会炼出前所未有的好铁!

    炉火虽然猛烈,但铁矿石与煤矿石融化也要一段时间,海寿太监主动请膺在此监管。

    朱高煦与胡元澄忙碌了三天三夜,难得有了空闲时间,在房间内坐下歇息品茶。

    胡元澄抿了一口茶水,意味深长地开口道:“王爷,您身负监国重任,却在此地一连三日,只怕某些朝臣会趁机上奏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