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百五十六章 送到内帑的金花银,该涨一涨了  朕真的不务正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所以刘文麟理所应当的认为,人生了病就该到大药局里好好看,乡野郎中靠不住,大药局能治好病。”

    “这就不奇怪了,刘文麟这辈子就是这么生活的,他理所应当的认为,其他人也是这么活着。”

    刘文麟家境殷实,衣食无忧,对他而言大明交通十分便利,有举人的功名在,他哪里都能去,有父母的资财在,他到大明京师来,要三架马车一起上路,还要带十多个家丁保护他的安全;

    对他而言,大明交通便利、医疗资源极为丰富,黄州府看不好,就到武昌府,武昌府还看不好,就到北衙顺天府。

    刘文麟如此生活了二十多年,让他写文章,就会写出这种何不食肉糜的文章来。

    朱翊钧琢磨了一会儿说道:“这么下去不行,这帮笔正,五体不勤,五谷不分。”

    “下章礼部,传朕旨意,日后杂报笔正从业者,都先到北衙皇庄干一年农活,再到西山煤局做一年的体力活,才能上岗,不参与劳动,是真的不行。”

    “臣遵旨!”冯保欢天喜地的跑去礼部宣旨了,只要能为难读书人,让冯保亲自监督,他也愿意!

    冯保拿着陛下盖过章的圣旨,踩着旱鸭子一路蹬到了礼部门前,冯保把这种车叫踆乌,但陛下叫它旱鸭子,时间一久,根本没人叫它踆乌了。

    冯保等到礼部诸官聚齐了,才吊着嗓子阴阳顿挫的喊道:

    “陛下有旨,敕曰:凡杂报笔正者,须先赴皇庄亲事农桑一载,再至西山煤井劳作一载,方许执笔。不历稼穑之艰,焉知黎庶之苦?违者永不得操业。钦此!”

    这就是陛下,陛下没有对着刘文麟这个人发火,因为这些笔正,不仅是刘文麟一个人这么想,所有的笔正都是如此想,所以针对的时候,直接针对了笔正这个群体。

    冯保将薄薄一页纸的圣旨递给了沈鲤才说道:“大宗伯,这是陛下亲笔手书,可要仔细执行,咱家虽然没什么本事,可是还能盯住他们,定然不能让他们偷懒。”

    “好说好说。”沈鲤确定了圣旨的印绶和笔记,确定是圣旨,才有些疑惑的问道:“这宫里发生了什么事儿,才让陛下如此雷霆大怒?忽传严旨到礼部来?”

    冯保立刻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杂报递给了沈鲤说道:“嗐!说到这个就来气!”

    “年前戚帅在倭国长门城全歼了倭寇一万八千众,那可是全歼啊,朝鲜战场打了三年都没打出的全歼战役,这过年,宫里可谓是喜气洋洋,陛下走到哪儿都是喜笑颜开,这才高兴几天啊?”

    “谁曾想,今天闲来无事,陛下看杂报,直接就这笔正所写给气到了。”

    “大宗伯你说,这是不是欺负人?!欺负陛下宽宏大量,不跟这些个嚼舌头根儿的贱儒一般见识!”

    “陛下这些年,为了广开言路,受的委屈可真是太多了!”

    “是是是,大珰说的对。”沈鲤可不敢跟冯保掰扯,到底谁被欺负的问题。

    沈鲤看完了杂报,脸色铁青,有的时候确实不怪陛下发火,谁不知道陛下这些天真的很高兴?这不是添堵是什么?

    礼部负责文教之事,这笔正的管理也归礼部管辖,笔正出了问题,等于礼部出了问题。

    沈鲤想了想说道:“不如这样吧,每年春三月,夏五月,都定为农桑月,专门给国子监的监生、大学堂的院生划出一片地来,负责耕种和抢收。”

    “省的日后再闹出这等笑话来,劳烦大珰奏闻陛下了。”

    “还得是大宗伯啊!好主意!”冯保左拳击右掌眼里闪着精光说道:“不麻烦,不麻烦,这事儿有了准信儿,咱家一定让人来告诉大宗伯,大宗伯拟个奏疏,咱们这就推动流程。”

    这话儿,哪怕沈鲤不给钱,他冯保也会传!

    冯保回到宫里和陛下一说,陛下立刻就同意了,徐爵专门跑了一趟,传达了圣意,礼部开始拟奏疏,防止国子监、大学堂的学子们,得了米粮都是从货架上长出来的大病。

    皇帝和内帑大珰琢磨着怎么为难学子,那边张居正拿着一本奏疏,来到了通和宫求见。

    “臣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张居正恭敬见礼。

    “免礼免礼,坐坐坐,冯大伴看好茶。”朱翊钧示意张居正坐下,他把杂报、种地、做工这件事和张居正仔细说了说。

    “陛下,这事儿得做!”

    “都察院那帮御史,自从开始自己挑水后,就再没为难过穷民苦力了,这是大好事,臣以为各府州县学,也该推广开来,哪怕是很难监察,但也好过五谷不分,这样只能培养一堆的贱儒。”

    “臣以为明年会试之后,要逐渐加重算学的比重,最起码五成,算学不好考不中进士,这算学才是真的推广开来。”

    “算学这个东西,不会就是不会,做不得假。”张居正对于陛下为难贱儒的决定,举双手赞成,甚至想要挥舞两下,表示认可。

    张居正变本加厉,提高算学在成绩里的比重,最起码要占到五成,甚至是七成去,才不会培养贱儒。

    “就依先生所言,先生果然是先生。”朱翊钧眼前一亮,深表赞同!

    这是大明教育改革的新进步,借着这贱儒胡说八道,深化教育改革。

    “陛下下章到内阁一本丹墀问政的问政疏,臣拿了过来。”张居正将一本奏疏递给了陛下,他来通和宫自然有事儿要说。

    今年丹墀问政,从云南来了一位苗民,来自云南弥勒州十八寨,这十八寨有土司三家,为世仇,这位苗民连字都不会写,汉话说的不是很利索,是陛下单独召见的百姓旨意。

    黔国公沐昌祚、云南巡抚、地方官员的主要精力在攻打东吁,就没有太多功夫管理这些土司。

    稍微管理松了那么一点点,有世仇的三家土司就开始了苗民互屠。

    张居正连连摇头说道:“三家土司,彼此杀戮多年,黔国公府力压,苗民稍有喘息之机,这稍微力有不逮,这帮土司就开始发疯,如竹园、朋溥、罗洪寨、一亩田等十四寨,短短半年,俱蹂躏一空,一万五千苗民尸骨堆积如山,惨不忍睹。”

    十八寨一共才不到三万丁口,这苗民互屠,就杀了一万五千众,十四个寨子被彻底烧毁了。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