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76章 关于皇家理工学院的人才分配  朕真的不务正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到那时,盐作为一种普遍商品,不再具有垄断经营的条件,如此庞大规模的产量,盐哪里还能卖的上价?哪里能够承担收蓄黄金的重任?

    姚光启陷入了典型的大明思维,大明可以,蛮夷也可以的思维误区,很多事都在反复证明,大明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事,蛮夷真的不行。

    在士大夫眼里,晒盐的技术比较简单,不就是三道池子、一个窝棚、一堆板子,一群听话的盐丁灶户?可是要实现真的很难,三道池子,不用水泥浇筑,一下雨就要重新修,而且沉淀池每天清理淤泥,也是件大事。

    至于一群听话的盐丁灶户,那更是奢求了。

    大明在吕宋的铜镇,宁愿使用更加昂贵的大明人,也不广泛招募当地的夷人,因为这些夷人真的好吃懒做不干活。

    泰西殖民者也没有兴趣建设殖民地,土著们能不能吃上盐,殖民者并不在意,殖民者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收到税。

    即便是很久以后,也只会有大明,可以大批量生产精细食盐。

    在大航海时代,白银、香料、棉布、盐、硝石等等大宗商品,是日不落帝国的经济支柱,谁掌控了这些大宗商品,谁才是日不落帝国。

    盐这个红利,大明真的可以吃很久很久。

    真的有地方非要跟大明搞产业竞争,大明那么多的船,那么多的火炮,舰炮那么大的口径,装填那么多火药,就派上了用场,三道池子、窝棚、板晒的技术是大明专享,没有大明皇帝的特许经营许可,就敢建盐场?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反贼了,必须要出重拳,全都给他扬了!继续维持霸权即可。

    这就是朱翊钧给出的回答,这个钱他要赚,谁不让他赚,他就用火炮把对方送上天。

    朱翊钧对大明京营锐卒、水师军兵讲的非常清楚,他们一年能领二十银的粮饷,那都是大明朝廷有,他们才有。

    而姚光启的奏疏里,主要是讨论了大明现在的新政路线,是一场基于改变生产关系的维新运动,废除贱奴籍和生产资料再分配,就是改变生产关系的主要手段。

    浙江在还田,松江府也在还田,而姚光启已经完成了上海县还田,上海县全境之内城池及其附郭公田,通过各种手段,强令减租、现银赎买、船引兑换等等较为友好的方式,进行了还田,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稽税、抄家、流放等等不太友好的方式。

    而上海县内,超过五十顷耕田的地主,已经从名义上消失。

    浙江执行的还田令是一百顷为标准,而松江府从一开始就比较激进,是五十顷为标准。

    现在姚光启要将上海县还田令的标准,降低到二十顷,最终目标是十年内,进一步降低到一顷标准,也就是十亩地为一家人持有上限。

    “他这个是不是有点太激进了?”朱翊钧觉得姚光启的标准有点急于求成了,大明现在也就一亿三千万人,一户人而非每个人只能有十亩地,绝不可能养活一家人。

    冯保十分郑重的说道:“陛下,松江府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长江的运量几乎是京杭大运河的八倍有余了。”

    在大明漕粮海运之前,京杭大运河全年的运力只有两亿一千万斤(约108万吨),漕粮海运之后,终于彻底释放了运力,毕竟漕运船要占四个月的时间,太浪费时间了。

    漕粮海运释放了京杭大运河的运力,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京杭运河运力开始飞速增长。

    在万历十四年的年终审计中,京杭运河的运力提升到了六亿斤,基本实现了北煤南运,南货北调、南银北上的战略,煤银对流已经完成了良性循环。

    大明残破的财税制度,让沿途钞关的税收大多数都留在了地方,为了把这些税收,借着各种合理的名义花出去,对运河进行扩宽、疏浚、道路修缮,就成了沿途地方衙门花钱的最好去向,这么做,对上对下都能交差。

    各个地方衙门,针对航道的扩宽和维护,让京杭运河的运力稳步提升。

    对于沿途地方衙门而言,河道的安定和流畅就是税,税就是权,衙门对于运河沿岸各种匪帮,给予了重点整治,治安变得稳定,沿着京杭运河逐渐形成了极为耀眼的经济带。

    而万历十四年,长江全流域的运力为京杭运河的八倍,高达四十八亿斤,这还是各地钞关瞒报,大开方便之门给自己的裙带过关,有大量隐瞒的情况下。

    而这四十八亿斤的货物,流向松江府的就占了近一半,如果北衙是大明的大脑、京杭运河是大动脉,那以松江府为首的长江流域,就是大明经济的心脏。

    冯保拿出了自己厚重的备忘录,翻开找了半天,才说道:“姚知县真的不算激进了,松江海事学堂的学子,前段时间到昆山县鹿城郊游,也不知道谁起的头,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朝廷腐败,大臣昏庸无能,地方官吏只知道蝇营狗苟,为了自己的官位,丝毫不顾及百姓死活。”

    “一帮学子,便开始下乡去了。”

    “他们去干啥?朕看看。”朱翊钧满是疑惑,伸手拿过了冯保的备忘录。

    冯保一脸无奈的说道:“这些学子要带着百姓,操戈索田!”

    “啊?胆子是真的大。”朱翊钧眨了眨眼,看了半天,才从备忘录上,了解到了事情的全貌。

    上海知县姚光启、青浦知县徐秉正、松江巡抚申时行,真的已经非常保守了,松江府还田令是五十顷以上,可是这些海事学堂的学子们,是极端激进派,认为这些官吏尸位素餐,学子选择带着百姓操戈索田!

    得亏是苏州府太仓州知州反应及时,在这帮人还没酿出大祸的时候,把他们扭送回了海事学堂,才没有造成巨大的动荡,松江上海海事学堂立刻暂停了每年的昆山鹿城荷花行。

    这本来是海事学堂拉着学子和苏州学子的交流会,直接取消了。

    当初苏州府和松江府都奏闻了此事,都说的比较含糊,大概意思就是学子年少轻狂,过于肆意,没有过分的苛责。

    但这些学子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少壮派倾向,年轻力壮、精力充沛、对美好秩序天下大同,仍然坚信的年轻人,就是少壮派,少壮派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有一种时不我与的急躁。

    大明皇帝朱翊钧就是少壮派。

    “朕其实主要担心加倍执行。”朱翊钧倒是没有遮掩,二十顷以上皆需要还田,最终到一顷,看起来格外像是在搞倍之,明面上忠君体国,背地里加倍执行,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