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五十三章 没有矛盾是鼎建大工不能解决的  朕真的不务正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杨广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从洛阳回长安都城,稳住人心,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高句丽之仇,徐徐图之;一个是继续留在洛阳东都,调集勤王军,将所有山东(崤山以东)的民乱平定。
    这两个选择,无论选哪一个,隋朝都亡不了。
    但杨广偏偏都不选,他选了南下江都,也就是扬州,他跑了,他这一跑,直接就把隋朝的国运给断绝了。
    所以隋炀帝亡国,完全是个人能力和野心不匹配。
    大明的大运河是大明自己修的,从洪武年间开始,一直到永乐十九年,才算停止了大规模修建,但自宣德年间开始,大运河的疏浚每年都在进行,所有的水利设施都是需要维护的,超过二十年不维护,就彻底不能用了。
    “趁着能修的时候赶紧修。”阎士选给出自己最后的意见。
    矛盾说讲万事万物发展的循环往复,在国力上升的时候,这种大项目最好赶紧上马,修好之后贻泽无穷,国力下降的时候,想修都不可能了,虽然循环往复说起起落落,但多数时候,都是起落落落落。
    “有理,奏闻朝廷。”申时行最终同意了阎士选的意见,以浙抚的身份,奏闻朝廷。
    申时行做浙江巡抚的时间不会太长,但就是这短短的代领时间,他给浙江带来了驰道,带来了宁波到杭州的运河,打通了大明的河槽和海运。
    申时行奏闻朝廷要修运河,朝中廷臣的第一反应是反对,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太贵了。
    驰道一里7500银,这已经是贵上天的价格了,而运河一里就要一万五千银,是驰道的两倍!总计投入将超过五百万银,极端保守的大明朝廷,都非常反对修这条运河。
    “户部、吏部、刑部、工部都反对。”朱翊钧看着桌上的这些奏疏,多少有点无奈。
    六部之中有四部反对,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更是反对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各有各的理由,连隋炀帝修运河把江山搞没了都拿出来说事,仿佛朱翊钧修了这个运河,就是亡国之君了一样。
    各方的表态略微有些差别,但可以总结为一句话,等绥远驰道、京开、京密驰道修完之后,再做计较。
    实在是穷怕了,这朝廷手头稍微阔绰了些,就如此大兴土木,实在不是长久之计,不愿意负债,就是大明朝廷整体反对的根本原因。
    绥远驰道离竣工还有两年,京开、京密驰道倒是快了,竣工就在明年春天就可以完成,绥远驰道的里程实在是太长了。
    “申时行在奏疏里说了嘛,浙江地面可以自己修,浙江又不是没钱,这也不同意。”朱翊钧敲了敲所有反对的奏疏,他的倾向是这条从宁波到杭州的运河,要修,而且要尽快修。
    “陛下,地方搞出烂摊子,让朝廷帮着兜底的事儿,大明历史上不止发生一次了,大家都这么干,这说一里15000银就够用了,可是实际投入建设后,谁知道是不是个无底洞?到时候,浙江跑到朝廷来哭穷,朝廷是帮还是不帮?”冯保俯首说道。
    浙江是大明的浙江,地方搞个烂尾工程出来,最后还是朝廷来兜底。
    “有道理。”朱翊钧看着奏疏说道:“下章工部,皇家格物院,让皇家格物院派三个五经博士前往,实地勘验,再进行论证一番,给个结论,如果没有太多的困难,就准备上马,朕南巡在即,等朕过去,再实地看看,若是真的有必要,还是要克服困难。”
    南巡有三件当务之急要解决,拆分南衙、疏浚白银堰塞、修运河。
    “陛下,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其实京城百官,压根就没见过河运,在他们印象里,河运就是画舫游船的地方,修来无用。”张宏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京城百官的反对。
    大明北衙、天津一直到济宁的运河,其实运力奇低无比,因为水流量的缘故,这段运河更多的是一个观赏性的运河,京堂百官,有几个真的亲眼见过繁忙的码头?
    “济宁往南的运河,通宵达旦,两岸的食宿,日夜不休,前段时间漕运总督奏闻,都堵船了。”张宏提到了他注意到的一个细节,堵船的京杭大运河。
    “说的有道理。”朱翊钧一愣,发现好像的确是这个道理,不到南方,哪里知道航运的发达,在北方的旱鸭子,怎么想象,都没有那个具体的概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山东巡抚王一鹗奏闻,临城、韩城、枣庄等地的煤,走微山湖、进运河,直接南下,卖的快,还卖的贵,一年能走三亿斤煤。”冯保经过张宏一提醒立刻反应过来了,他奏闻了今年天下大计中,山东地面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北煤南下。
    鲁南煤矿的主要销售,就是苏州、杭州等地,靠着大运河,活的不要太舒服。
    “所以,南巡势在必行,这老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眼去看看。”朱翊钧认可了两位内相的说法。
    张居正和王崇古在这件事里没有表态,张居正主要是因为自己弟子提出的运河修建,他不太方便明确支持,而王崇古是顾不上,他忙着今年的官厂大庆。
    自万历二年刑部尚书王之诰致仕,王崇古回京设立官厂至今,官厂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为此他在年底前,要搞一个大庆典,来庆贺十年走过的风风雨雨。
    而整个庆典的所有支出,全部由王大公子买单,王大公子在绥远驰道上的收益,已经超过了王家的产业,王谦对此表示洒洒水,银子扔在娘们的花篮上还不如扔在官厂大庆上。
    为了弄好这场大庆典,王崇古又又又不在文渊阁坐班了,当然在百忙之间,王崇古还是抽空,敷衍了一下皇帝陛下,对于运河事,王崇古给了三个字,修修修。
    作为工党党魁,王崇古对一切大工鼎建就一个态度,支持。
    根据工党内部的共识,没有什么矛盾不是大工鼎建不能搞定的,如果没有搞定,那是大工鼎建不够多,修就完事了。
    王崇古以总办的身份,邀请皇帝参加十二月二十五日的官厂十年大庆活动,朱翊钧欣然应允。
    或许大工鼎建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作为朝廷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