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九十章 来自天运的考验  朕真的不务正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p>

    小冰川时代,让本不富裕的草原,雪上加霜。
    “所以,开海是唯一能够抗住天运考验的办法。”朱载堉颇为振奋的说道:“其实在我们研究了水的比热容,得到大明的气温在一百七十年的时间不断下降,而且还会继续下降的时候,所有的五经博士,就只有一种绝望的情绪。”
    “但是很快,我们就查阅万历元年至万历十一年开海至今,粮食过市舶司都饷馆的数据,让我们振奋的是,开海粮食的入关,能够抵挡住天运考验下造成的粮食减产!”
    朱翊钧摇头说道:“皇叔,有没有考虑到人口增加的因素呢?”
    “嗯?!”朱载堉面色一变,他愣了许久许久,才摇头说道:“没有,这…”
    朱翊钧是极为擅长泼冷水的,当头给朱载堉的唯开海论泼了一头冷水,让朱载堉冷静了下来。
    按照人口三十年翻一倍的大概模型,万历三十二年,最晚到万历四十年的时候,大明的人口将会增加到2.4亿左右,但是恶劣的气候,并没有结束的征兆,人口的增加、天气变得更加恶劣,这似乎成了一个无解的、令人绝望的困局。
    “所以,皇家格物院任重而道远。”朱翊钧倒是极为乐观的说道:“生命自然会找到出路,这是《天演论》里极为重要的一个成果,作为朝廷,如果不想被百姓所抛弃,就得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大秦帝国在统一了六国之后,依旧不给老秦人向下分配利益,最终导致了老秦人抛弃了大秦朝,选择了拥抱刘邦,老秦人在刘邦的带领下,又打了一遍天下。
    这就是基本逻辑,无法满足百姓的需求,大明朝廷就会被抛弃,作为皇帝,朱翊钧的第一责任就是维持国朝的持续存在,结果再坏,也不过是歪脖树下一根绳罢了。
    朱翊钧对此早就做好了准备。
    “水肥的结果不及预期。”朱载堉又奏闻了一个让人悲伤的消息,就是水肥的出现,的确起到了增产作用,但也是数量级的增加,并非指数级的增加。
    人口数增长是指数级的膨胀,粮食的增产,仍然只是数量级,对于粮食安全的焦虑,没有随着水肥的出现而彻底解决。
    因为新的问题出现了:伏倒。
    万历十一年一共三十万亩田的水肥实验田,这些试验田,分别做了堆肥、贫肥、半肥、足肥和丰肥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结果就是在水利灌溉几乎没有区别的情况下,水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那么的厉害。
    半肥的情况下,也就和堆肥差不了太多,足肥的产量还不如半肥和丰肥。
    足肥的结果就是麦秧过高、过大,反而不结穗,半人高、甚至一人高的麦苗,麦穗小而瘪,并且因为长得太高,风一吹遍地都是伏倒,这可把负责这些田亩的农户给急坏了,足肥的麦苗比人还高,着实是预料之外的问题。
    而宝岐司的农学博士,也是焦头烂额,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半肥和堆肥产量相当,足肥的结果是麦苗长的实在是太高了,秆又细又高,麦子又瘪又小、快到收获季节时大面积的伏倒,这些‘怪麦’,让农学博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足肥之下,非但没有增产,反而减产了,收成只有半肥的五分之一。
    至于丰肥,结果就是烧苗,麦苗压根就没有机会长大。
    作为一个农夫,朱翊钧太清楚这种感觉了,辛苦奔波,到了收获的时候,却是这个结果,任何一个农夫都会痛心不已。
    而宝岐司给出的办法,仍然是足肥种植,而且是大面积足肥的试验田里,去寻找在足肥的情况下,依旧矮小的单株进行培育移植,再经过各种育种的手段,培育出在足肥状态下仍然能够长得矮、麦穗饱满而且产量高的种子来。
    育种试验一次,就要一年,只有多年种植和孜孜不倦的培育,最终才有可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当然也有可能,忙忙碌碌数年期望皆成空。
    朱翊钧为了帮扶宝岐司,甚至下诏在世界各地寻找矮小小麦,帮助宝岐司选育良种,只要验证之后,每一种矮小麦种,都会得到五千银的赏赐。
    选育出良种后,再进行推广,又是以五年、十年为单位去计算。
    这是一场不知道是否能够达到彼岸的旅行,而且一路荆棘遍地,但所有出发的人,并没有任何的犹豫,哪怕现在无法完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终有一天,能够完成。
    这就是对历史负责这种文化惯性的好处,一旦开始,将时间线拉长到百年、千年的长度,最终都会得到回应,这是独属于历史长河的浪漫,当年诸葛亮走了一生,都没有从成都走到长安,现在已经变成了通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历史负责,就是大明高道德劣势的最根本来源。
    “陛下,没人跟陛下说,足肥后一年亩产上千斤的奇闻?”朱载堉比较好奇的问道,按照大明官僚们的秉性,这种不切实际的鼓吹,早就应该开始了。
    宋仁宗也曾亲事农桑,搞了两年也变成了面子工程,因为宦官/大臣们为了讨皇帝欢心,将结了两个麦穗的麦子都放到了一块地里,创造出了亩产千斤的神话故事,搞得宋仁宗只能远离田地了。
    好好的事儿,在贱儒的操作下,就会变成一个个类似于‘皇帝的新衣’这样的笑话。
    “王次辅不敢这么干,因为朕真的种地,大兴县县薄就打算报一个这样的祥瑞,奏疏刚入内阁,王次辅就从西山煤局冲到了大兴县衙,狠狠的教训了一顿这个县簿,拳脚相加,砰砰砰,哈哈哈。”朱翊钧叉着腰哈哈大笑起来了。
    他想到了好玩的事儿,只有王崇古自己知道,张居正告诉他大兴县县簿报喜的时候,王崇古是什么样的心态。
    这是报喜?这根本就是敲响了王崇古满门的丧钟!
    以致于王崇古不顾年迈,也要物理上揍这个县簿一顿,才肯罢休,堂堂大明次辅,跑到县衙里暴揍了县簿一顿,也算是万历笑话里的一个小故事了。
    这件事不好操作是因为皇帝是真不好糊弄,你说亩产千斤,陛下就敢让缇骑跑马圈地,以相同的条件再种一轮,要是达不到,那雷霆之怒,就不是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