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二十二章 若再有战祸边衅,朕必永清草原大漠  朕真的不务正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段时间,可是,唉…”杨宁仁俯首帖耳的说道:“罪臣,罪该万死。”
    杨宁仁要配合大明朝廷清丈,是因为罗瑶是张党的嫡系,大明清丈态度坚决无比,新都杨氏早就不是杨廷和、杨慎还在时候的杨氏了,杨宁仁想配合,但做不到,否则他和张高瑞的下场,没什么区别。
    杨宁仁攥紧了拳头说道:“如果杨有仁能够考上万历五年的进士,我们杨氏也没有这么被动了,但他没考中。”
    杨有仁考中了进士,就是官选官的统治层了,即便是能发挥的能量有限,但好歹可以结交一些京堂人物,杨氏的决策就可以更加从容,即便是投献朝廷,地方望族豪绅们要对杨氏出手,也要忧惧杨有仁可能的报复,杨氏也不用死硬到底。
    但杨有仁没考中,没考中的原因是杨有仁不读矛盾说。
    后悔吗?杨宁仁早就后悔了,甚至当初贿赂罗瑶都是犹豫的,他看似有很多路可以走,但其实只有一条路,那便是死路。
    杨宁仁虽然人在四川,但他对京堂诸事非常了解,京堂的邸报、杂报,他都会细看,来了解京堂的变化,甚至说,杨宁仁很了解陛下,陛下在一些不涉及国事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真的很好说话。
    如果杨氏真的配合罗瑶完成清丈,嘉靖初年那点积怨,陛下不会动手,在国事面前,陛下总是放下私情。
    朱翊钧看着杨宁仁摇头说道:“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把希望寄托在杨有仁身上,本身就是一种错误,他这个人,万历五年落榜,万历八年又落榜,连大明收复了大宁卫都不知道,闭门造车的读书,在日新月异的大明,实属不智。
    杨宁仁久久没有回答,思考了良久才说道:“杨有仁已经是家里读书最好的那一个了。”
    可以说大明进士坏,但绝对不能说他们蠢,相反,有跃龙门之称的会试,想要考中,那跟登天没什么区别,强如新都杨氏,想要培养一个进士,也是一样的困难。
    “你们和播州杨氏联系如此密切,是打算造反吗?”朱翊钧拿起了案卷问道。
    说起来前四川巡抚罗瑶,也不是无能之辈,否则也不会被张居正收到门下了,罗瑶到了四川三年刮了三十四万银,他选择就范,一方面是新都杨氏,一方面就是播州杨氏了,逼迫吹求过急,恐怕会弄出大乱子来。
    此獠为自唐至今的播州土司,朱元璋还在四处乞讨的时候,播州杨氏就已经是播州的土皇帝了。
    “未曾想过造反。”杨宁仁打了个哆嗦,颇为恭顺的说道,既定事实,容不得杨宁仁狡辩,说要造反,他们家没那么大的胆子,但借故谋财的胆子还是有的,而且很大。
    案犯入京,其实已经是结果了,该斩首斩首,该流放流放,朱翊钧见一见杨宁仁,还是看在杨宁仁曾经赈灾的面子上,相比较杨有仁的不做人,二房出身的杨宁仁做事还是拟人的。
    朱翊钧站了起来,打算离开,他在这里三法司也不好审案。
    “陛下,大明律族诛有定,十五岁以下孩童不斩!陛下,罪臣恳请陛下留罪臣家中孩童一命。”杨宁仁听到了动静,赶忙大声说道,再不求情陛下走了,就没得求情了。
    “伱多心了,朕没说要杀孩子。”朱翊钧甩了甩袖子,还是给了杨宁仁肯定的答复。
    “谢陛下隆恩!”杨宁仁很了解陛下,陛下说一不二,从不食言,信誉极好,既然说了,就不会对那些个孩子动手。
    朱翊钧回到了通和宫御书房,收到了一封非常古怪的奏疏,是三娘子和土蛮汗儿子布延的联名上书,内容是乞求大明皇帝能多卖点粮食和棉服到塞外,因为大雪。
    今年的雪,比往常年来的更大,三娘子是到大明卖羊毛的,结果大雪封了路,回不去了,雪停了,三娘子本来打算在京师过年,这已经是第三次在大明过年拿了,但今年的雪太大了,无论如何她都要回去,而且还要带更多的粮食和棉服。
    尤其是棉服,否则今年冬天,草原上又要冻死更多的人。
    下雪不冷化雪冷,漫长的冬季,在开始的时候,因为食物充足,还能挺一挺,但到了化雪的时候,加上食物短缺,冻死的人,就不是几百上千,而是以数万计算。
    “要棉服也就算了,她还要借钱,给她脸了,下章礼部不准所请。”朱翊钧画了个大大的×号,决定置之不理,本来今年八月,京营要开拔前往宣府,攻打开平卫,但王如龙打下来了,京营就没动弹。
    这大雪下的很是及时,明年开春,大明军从开平卫、从大同两个方向进攻归化城,不求能胜,只求练兵。
    大明可以败很多次,而俺答汗只要败一次,就会失去王冠。
    “戚帅什么意见?”朱翊钧拿着手里的奏疏问道。
    冯保俯首说道:“戚帅说可以给,可以不给,给了,打起来难点,统治起来简单,不给,打起来容易些,但统治起来,会难点,但那是文臣操心的事儿。”
    “先生就在浮票上写了四个字,人心所向。”
    三娘子借钱买棉服,用的是她购买的船舶票证做抵押,大约有十五万银的样子,她也不是白嫖皇帝的银子和棉服,而布延和土蛮汗就没什么抵押物了,土蛮汗答应今年借了钱,明年入京朝贡。
    虽然土蛮汗没明说,但虏王亲自入京朝贡,那必然是回不去的,大概会跟琉球国王尚久、倭国国王足利义昭为邻。
    “那就给一点吧,人心这个东西,确实很难获得。”朱翊钧拿回了奏疏,朱批曰:调拨十二万件棉服、四万棉被、三万棉鞋、两万棉帽,助边民过严冬。
    棉服朱翊钧有的是,松江孙氏就是干这个起家的,这批棉服朱翊钧本来打算等京营北伐时候,用于过冬所用。
    这是一笔买卖,不是赏赐,土蛮汗要用自己付款,而三娘子也决计不可能赖账,大明有实力催收就是了。
    “下章礼部,告诉忠顺夫人,任何棉服上的日月标识,不可拆除,否则视为死硬顽固。”朱翊钧将奏疏交给了冯保郑重的叮嘱道。
    任何人拆除大明日月旗,视为死硬顽固,等到日后大明攻伐时,一律当做抵抗大明王化,轻则送往矿山,重则阉割为奴,可不是胡闹。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