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8章 大明皇帝的留一手  朕真的不务正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家,不懂那么多的道理,在娘亲看来,高拱是狼子野心,那张居正就是豺狼虎豹,这些个大臣们啊,都是一样的。”

    陈太后在一旁点头,她还真的知道这件事,高拱致仕后,张居正一人摄政独揽大权,李太后就对陈太后十分担心的说:拒狼进虎,岂是良谋?(33章。)

    李太后这个想法一直没变过,现在皇帝十八岁了,已经长大了,已经不再是主少国疑了,最最最重要的是,孩子争气啊!以陛下的才智、心性、手腕,完全足够处理国政了,皇帝的诡诈已经不输世宗皇帝了,所以李太后此时的表态和历史上的表态,完全相反,不是留,而是去。

    自家孩子不争气,为了防止国朝真的向深渊滑落,李太后当然会留张居正继续当牛做马;自家孩子争气,李太后的选择便更加从容。

    “这与卸磨杀驴有何差别?”朱翊钧清楚了李太后的想法,让张居正一家独大,摄政独揽朝纲,是李太后当初基于主少国疑的局面做的决定,当日因、今日果,在张居正去留问题上,李太后要表明自己的态度。

    这些年,李太后也担心张居正真的僭越了神器,好在李太后始终担心的那一幕没有出现,张居正只想做诸葛孔明,不想做僭越大位的权臣。

    “皇帝也要考虑先生名声,臣子自处之义,朝廷优老之德。”李太后说出了自己的第二个考量,这不是卸磨杀驴,是让张居正享受优老之德,难不成真的等张居正累死了,做成驴皮阿胶?

    功成名就,急流勇退,才是张居正能有个好下场的最好办法,皇帝一直让张居正留在朝中,青史论断,张居正少不了一个权臣的恶名,若是此时走了,那再好不过了,张居正也没有恋权的想法,对皇帝、对张居正都好。

    唯独对大明不好,但少了一个张居正,以皇帝的手腕,朝局未尝会失控。

    朱翊钧摇头说道:“很多时候,理儿是这个理儿,但事儿不是这个事儿,真的要按理说,那大明读书人都师承孔夫子,可读书人,又不全都是儒雅随和的君子,甚至说有几个是君子的?”

    张居正这一走,就是群起而攻之的反攻倒算,道理讲的再好,现实就是,这官场从来都是如此!这个天下最大的名利场的最大游戏规则就是:不进则退!

    张居正一旦退了,才是死无葬身之地!

    朱翊钧太了解大明官场了,作为这个名利场的裁判,这个名利场,可不是什么讲道理的地方。

    李太后笑了笑,孩子真的长大了,她万历三年就从乾清宫搬回了慈宁宫,那时候就已经归政了,她摆了摆手说道:“娘亲必须表态啊,毕竟是娘亲当初下的懿旨赶走了高拱,让张居正当国的,娘亲现在下懿旨,就是不想让皇帝觉得麻烦,这天下是皇帝的,皇帝才是社稷之主,皇帝觉得怎么处置都好,按皇帝的想法去做吧。”

    “皇帝和先生去吵吧,去吧去吧。”

    李太后就是表态,至于外廷怎么厮杀,她李太后懒得再管,有那个功夫,还不如想想怎么逗孙子有意义,他李太后又不打算也没那个本事去临朝称制、垂帘听政。

    跟她一个不管外廷的太后吵没用,要走的是他张居正。

    朱翊钧离开了离宫后院,他必须要来这一趟,知道李太后的真实想法,历朝历代莫不是以孝道治天下,若是李太后打定了主意要干涉到底,朱翊钧也要做好跟太后冲突的准备。

    祖制和封建礼教,对皇权仍然有莫大的约束力。

    不过还好,李太后下这道懿旨,只是为了了却这段因果。

    张居正再上奏疏,感谢圣母全臣名节和微臣之义,而后张居正也做了准备,打算真的离开了,在离开时,他会一并带走王崇古,张居正对王崇古的看法,从来没变过,王崇古真的僭越过。

    王崇古人都傻了,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他一天都没去过文渊阁坐班,就被张居正给盯上了!

    王崇古得知了太后下了懿旨后,立刻上了致仕的奏疏,人要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给自己找体面,不能等着挨打了,那就不体面了,王崇古清楚的知道自己和张居正是敌人,同样也清楚的知道,张居正不在,他仍然恋权不去,张居正今天走,晚上他王崇古就得坐大牢。

    按照大明官场的规矩,张居正的确该走了,九年了。

    万历七年十二月十七日止,张居正实实在在的做了九年的首辅了,再待下去恐怕会变成严嵩。

    成为严嵩是王崇古给自己的定位,他和儿子办的事儿,一直和严嵩父子为道爷办的事儿差不了太多。

    所有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朝堂格局大变动做准备,而且时间非常明确,那就是会试之后,张居正这个会试大总裁,是张居正作为首辅的最后一件事。

    皇帝一道几近与耍无赖的圣旨,让蠢蠢欲动的人心再次安定了下来。

    不愧是陛下,到了这个地步,还能耍这种无赖!

    张居正在圣旨到达内阁后,就直接去了离宫御书房,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事儿,陛下一句话给他整不会了。

    “陛下,世宗皇帝曾定常例,非汗马之功不得封爵,陛下给臣世券,有违此常例,还请陛下收回成命。”张居正见礼之后,请陛下收回赐世券的圣旨。

    朱翊钧这道圣旨,就是给张居正赐了宜城伯的世券,没有世券,张居正的宜城伯,就是个流爵,算是个美名,有了世券,那可是要世袭罔替的。

    朱翊钧颇为不在意的说道:“先生这么说,那就把泰和伯、安平侯、庆都伯、武清伯,一并废置了吧。”

    这四位都是外戚封伯、侯,都是领了世券,却没有任何的汗马之功,无论是定下了这个规矩的嘉靖皇帝,还是隆庆皇帝,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反倒是因为王夭灼身世特殊,万历朝到现在没有外戚封爵,如果不算殷正茂的话。

    朱翊钧自万历以来,共册封王爵一人,怀义王土蛮汗;追封王爵一人,定襄王朱希忠;侯爵四位,泗水侯殷正茂、宁远侯李成梁、迁安侯戚继光、鹰扬侯张元勋;伯爵四位,石隆伯邓子龙、首里伯陈璘、漳平伯俞大猷以漳平侯下葬,以及宜城伯张居正。

    眼下只有张居正这个文臣的爵位,是张居正丁忧致仕,朱翊钧为了把张居正留在京师,给的流爵,其他皆为世爵,除殷正茂这个存疑的皇亲国戚之外,皆为汗马军功。

    没人敢说朱翊钧赏罚不明,嘉靖皇帝和隆庆皇帝来了也不能说。

    现在朱翊钧给了张居正世券,从下圣旨那一刻起,张居正就不是一品太傅,而是大明超品勋爵了,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