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会发生变化。</p>
    但当时的昌王的确并没有其他的心思,并且,他也体谅楚皇的担忧,于是,他没有入京,而是直接就留在了边境,交出兵权,再将已经成型的士兵和将领全部交给了楚皇。</p>
    仅以此举,以全往日情义。</p>
    正因为昌王此举,才让楚国真正进入和平年代。</p>
    并且,因为昌王的威望实在太高,在往后十几年内,第一代楚皇励精图治,实施各自良策治下,他也的确是有所手段,在位的十几年内,楚国几乎是一年一个样。</p>
    十年后,整体国力便已经超过了梁国和康国,那时候,哪怕没有昌王,楚皇也有自信抵御两国。</p>
    而在民间,因为楚皇的大肆宣传,疯狂曝光自己,今天降个税,明天修个路,到处都在歌颂楚皇为圣德明君。</p>
    借此宣传,加上昌王后续一直保持着低调,十几年后,昌王的威望总算是降了下来,民间不再出现只知昌王不知楚皇的现象。</p>
    至此楚皇才算是真正坐稳了皇位。</p>
    而后,在他要退位给太子的时候,他秘密独自前往西川,见了谭元昌。</p>
    君臣二人十几年未见,一人已然老迈花甲之年,另一个却看着依然如同中年儒将。</p>
    两人秉烛夜谈。</p>
    待到楚皇再次回京之后,在第二任楚皇登基的第一年年岁之际,谭子城带着还处于年幼的谭明远三人第一次前往京都拜见太上皇。</p>
    而后,在太上皇老泪纵横之下,定下了每年前往京都陪同皇室守岁之约。</p>
    这一定,就持续了近一个甲子多的时间。</p>
    直到当下,楚国治下正德一百一拾二年。</p>
    经过近百年的流逝,除了某些知晓内情的人之外,已无其他人知晓谭元昌的事迹。</p>
    哪怕是谭婉君他们对自己这个曾祖父知晓的也不多。</p>
    这是谭元昌定下的。</p>
    在他的嘱咐里,特意叮嘱了,不要把他的事迹给下一代讲述过多,就当他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子就行。</p>
    这点谭明远很明白。</p>
    自己爷爷只是不想让后代知晓了家里还有这么一个无敌的老祖宗后,再起什么多余的心思。</p>
    他也不得不感叹,自家爷爷对楚国真的可以说是忠良无双了。</p>
    而只有谭元昌自己知道,他其实就是不想后代因为这多余的野心再掀起战乱。</p>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p>
    对于谭元昌,也许只有这句话能描述当时他的心理了。</p>
    回到朝堂之上。</p>
    楚治,也就是第四任楚皇,沉思了许久。</p>
    在他沉思的这段时间里,龙椅之下,所有朝臣鸦雀无声。</p>
    “户部侍郎何在?”</p>
    沉思了许久后,楚皇重新坐回了龙椅,沉声说道。</p>
    “臣在!”</p>
    “微臣在!”</p>
    两个声音一前一后在下面的朝臣中传出。</p>
    接着两个人从朝列中走出,来到堂前,将玉圭一拜,对着楚皇屈膝而跪。</p>
    这是户部的左右侍郎,左侍郎段齐,右侍郎黄平。</p>
    原本早朝这两人是没有资格上朝的。</p>
    但因为梁毅“告假”,因此,他们两个就获得了朝议的资格。</p>
    不过,平时也都是小透明,两人自知人微言轻,一向在朝堂之上寡言少语,安心当个稻草人。</p>
    不过,在听到成怀郡内蝗灾肆虐,并且山洪爆发的时候,两人的心中就是一个咯噔,暗自叫苦。</p>
    一涉及到蝗灾啊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