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伊万翻到下一张图,“驾驶舱用了航天级别的密封技术,仪表盘和中控屏都加了防尘罩,连空调进风口都装了四重过滤系统。”
“我们还跟中科院西北所合作,加了一套沙尘预警系统,能提前五十公里预判沙暴强度,自动切换到低速护航模式。”
叶雨泽指着图纸上的参数:“油耗降了12%,扭矩却提高了80牛米,这发动机是重新调校过的?”
伊万赶紧点头:“叶总您眼神真准,我们把原来的直列六缸改成了V型八缸,虽然排量没变,但燃烧效率提升了不少。”
“而且考虑到偏远地区加油难,油箱扩容到180升,满油能跑1200公里,相当于从敦煌到WLMQ不用中途加油。”
伊万补充道:“我们还打算跟军垦城的农牧业公司合作,在车斗里加一套可拆卸的冷藏箱,牧民拉牛羊肉去县城赶集,能保证24小时新鲜,这比他们现在用的三轮车靠谱多了。”
杨革勇突然拍了下桌子:“我给你们加个需求,非洲那边的油田工人反映,雨季时土路特别滑,普通四驱车容易陷进去。能不能加个履带转换装置?”
“平时用轮胎跑公路,到了泥泞地就换成履带,半小时内搞定那种。”
伊万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好!我们之前就在研究模块化设计,正好可以把履带组件做成选装件。不过成本会上去不少……”
“成本不是问题。”
叶雨泽打断他,“这些特型车本来就不是走量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
“你算算,一台车能让勘探队的工作效率提高多少,能让牧民少损失多少收入,这账比卖车赚钱更划算。”
正说着,亦菲打来了视频电话,镜头里是军垦城刚建成的新能源充电桩基地。
“爸,你们战士集团的充电桩太受欢迎了,就是有个问题,牧区太分散,拉线成本太高,好多地方还是覆盖不到。”
叶雨泽看向伊万:“听见了吗?这就是第二个方向——移动充电车。”
“用燃油车做底盘,装一套小型发电机组,能同时给五辆新能源车充电,续航里程保证在500公里以上,这样就能跑遍牧区了。”
伊万立刻在笔记本上记下来:“还可以加装光伏板,白天利用太阳能发电,晚上用发电机,更省油。”
“不光是充电。”叶雨泽指着窗外远处的棉田:
“农忙时收割机经常在田里抛锚,移动充电车还能当应急电源,给维修工具供电,甚至能带动小型脱粒机,一机多用才好。”
接下来的三个月,战士汽车集团的研发车间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伊万带着团队几乎住在了厂里,每天都有新的问题冒出来。
高原地区发动机供氧不足怎么办?
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柴油会结冰怎么解决?
边境巡逻车需要加装哪些特殊设备?
伊万每周都去车间蹲点,有时还会拉着叶雨泽一起去。
叶雨泽虽然不懂汽车技术,但总能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提出建议:
“巡逻车的座椅得改改,战士们在车里待十几个小时,腰受不了,得加个可调节的腰托。”
“车顶上能不能装个折叠的遮阳棚?夏天在戈壁滩上修车,太阳太毒了。”
有一次,一群来自伊犁的牧民特意赶到军垦城,围着 prototype(原型车)提意见。
一个叫巴图的老牧民摸着车门说:
“这门太窄了,我们穿的蒙古袍厚,上下车不方便。”
另一个年轻牧民则希望能在车后斗加个固定马鞍的装置。
“骑马赶羊时,车能拉着马鞍和行李,省不少力气。”
伊万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当天就组织团队修改设计。
叶雨泽看着这群皮肤黝黑的牧民围着汽车讨论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家老爷子说过的话:
“真正的好东西,是能让人觉得方便、踏实的。”
初夏时,第一批特型车终于下线了。
十辆改装后的“沙漠之舟”排成一排,有带履带的勘探车,有带冷藏箱的牧民车,还有装着发电机的移动充电车。杨革勇非要第一个试驾。
他开着勘探车在戈壁滩上跑了一整天,回来时满脸是灰,却笑得合不拢嘴:
“太牛了!刚才陷进沙坑,按一下按钮就自动脱困了,比我当年在撒哈拉用铁锹挖沙子强多了。”
欧阳家的老大也来了,带来了西北五省生态农业示范园的采购清单:
“我们要订五十辆移动充电车,三十辆牧民专用车,还有二十辆带液压吊臂的工程车,用来搭建光伏板支架。”
李林东拿着清单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
“这才只是开始,昨天XZ那边的军区也打电话来,说要定制一批高原巡逻车。”
叶雨泽却没那么乐观:“别高兴太早,特型车的售后服务才是关键。这些车跑的地方都偏僻,坏了没地方修可不行。”
他早就想好了对策,“我们在军垦城建个培训基地,免费教牧民和边防战士修车,再在每个县城设个备件仓库,保证小问题就地能解决。”
伊万补充道:“我们还开发了远程诊断系统,车出了故障,后台能实时看到数据,技术员可以通过视频指导维修,实在解决不了的,我们派直升机送技师过去。”
那年秋天,当军垦城的棉花丰收时,战士集团的特型车已经跑遍了西北的戈壁、草原和高原。
有牧民拍了视频发到网上,一辆蓝白相间的牧民车停在草原上,车斗里的冷藏箱打开着,里面的牛羊肉还冒着白气,旁边一群人围着车欢呼。
视频配的文字是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