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京。
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当皇帝后,他又官复原职,深得建文帝的信任,此时袁泰得知解缙回到京都,深感不安,忙上书说:“解缙母亲新丧未厝,服丧未满就离家远行,这是不孝,太祖在世,曾令解缙回乡攻读,十年后才能进京,现今只在家八年就上京,违了诏旨,这是不忠。”其实,他是想利用手中职权对解缙打击报复,更要置其于死地。这时,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董伦出来为解缙辩解说:“太祖驾崩,解缙能置家事于不顾,来京祭奠,遵旨进京辅政,实属难能可贵,不能杀。”迫于压力,建文帝下令将解缙派到河州去做了个卫吏。
解缙就这样泪流满面、步履匆匆地来到了河州,可怜解缙一个南方人哪里抵得住北方的寒冷,不久便水土不服,高烧不退,一病不起。后来得知董伦曾在皇帝面前力保自己,如梦初醒的解缙就像在大海中捡到一根稻草,不管有用没用,都得把它拼命抓到手,他奋笔疾书写了封长信,派人转交给董伦。董伦收到解缙的书信后甚是同情,把书信拿给朱允蚊看。朱允蚊此时正在为他的叔叔们伤脑筋,看到解缙写的“所言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昊濞之虞”之句蓦然想起,当年解缙在《太平十策》里也曾写道:“帝王的封国太大,甲兵卫士太多,军权过重,恐怕数年以后酿成大祸。”这些都正合自己全力削藩的意图,于是皇帝立即把解缙召为翰林待诏。
朱棣攻破南京,希望文臣之首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遭到拒绝后朱棣大开杀戒,灭了方孝孺十族,最后,解缙接下了“开国诏书”这门子生意,招来了一片非议,拟完诏书后,解缙被封为侍读,官阶七品。
解缙34岁到38岁这段时间,是解缙一生最辉煌的时期,他为大明王朝、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朱棣赞扬他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太祖实录》在建文二年由方孝儒、王艮修编过一次,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建文帝把朱棣的生身母亲定为原来元朝皇帝的妃子。解缙在修编《太祖实录》时更正了这一明显错误,据实记载朱棣为马皇后所生,是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这一重要更正在当时当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等级森严,太平时代皇帝的继承人更讲究血统和长幼,朱棣被澄清为马皇后所生,他当皇帝就顺理成章,符合当时的法则,而不是所谓的反贼了,解缙也因此得以入值文渊阁。
明朝自胡惟庸案后,就不设丞相一职,文渊阁实际代替了丞相的职务,这在明朝后期更为明显,朱棣不仅给了解缙很高的待遇,赐五品服、金绮衣,“与尚书埒”,还对解缙说:“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书下也。”意思是说,讨论国家大事、起草诏文是一项绝密性工作,你们天天和我在一起工作,其工作的重要性不亚于尚书。
朱棣来到文渊阁视察工作,问及文渊阁藏书情况,解缙回答:“尚多有阙略。”朱棣说:“士庶家倘有余资,尚欲积书,况朝廷乎”便要解缙开出书单送礼部购买。解缙回答:“有些经典早已在战乱中散失,皆难以寻觅。不如编纂一部文献大成,以惠百世。”朱棣一听解缙的建言,大呼道:“好啊,这个工作就交给你去完成。”解缙受命监修《永乐大典》后,深知要完成这样一部典籍,绝非少数人力所能办到,于是他汇集全国英华,组成一支2169人的编纂队伍,历时5年,终于在永乐五年十一月完成,初稿名为《文献大成》,后用了朱棣的年号,更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共计11095册,22877卷,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收录上自先秦,下至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作为这部巨著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解缙提出的“刊定凡例、删述去取,并包古今,搜罗隐括,纠悉靡遗”的指导思想,对《永乐大典》的修纂起了明确的指导作用。但让人遗憾的是,在《永乐大典》的庆功会上,却没有才高八斗、功勋卓著的解缙的身影。因为就在9个月前,解缙被贬到了广西做布政司参议。
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这三个儿子各有其特点,朱高炽仁慈,朱高煦暴戾,朱高燧骄横,三人背后都有一批王公贵族、文臣武将支持他们,但在朱棣的天平上权衡的主要是: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
朱高炽有四张王牌:第一,他是长子,在封建社会“立子为长”的年代,他占有绝对优势;第二,有一批像解缙一样的正统文官支持他,应该说,文渊阁的七人领导小组都投了他的赞成票;第三,他生了一个好儿子朱瞻基,朱棣认为孙子朱瞻基像他;第四,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朱棣梦见朱元璋将一块宝玉传给他,宝玉上刻有“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字。
朱高煦也有四张王牌:第一,他长得帅气,朱高炽肥胖,眼睛也不好,没有做皇帝的样子,朱高煦却身体强壮、一表人才;第二,有一批像丘福、王宁这样的王公贵族以及武将支持他;第三,在靖难之役中他屡立奇功;第四,朱棣曾对他说:“勉力,世子多疾。”等于说,“你努力吧,你哥多病,活不长,将来太子之位是你的。”
朱棣征求群臣的意见,为立王储作准备,他先问手下的武将以及驸马王宁、淇国公丘福等人,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立朱高煦。朱棣再问手下的文臣,得到的答案也很统一——立长子朱高炽。犹豫不决的朱棣,最后想到了内阁参谋部的一把手——文渊阁首辅解缙。朱棣把解缙独自叫到了书房,推心置腹说出了心里话,慎重征求意见,解缙阐述了四点意见:第一,朱高炽仁厚,天下归心。在燕京保卫战中,妇女、儿童都能为他而战,保住了朱棣的根据地北平,使他安心在外征战而无后顾之忧;第二,自古立子为长,若弃长立次,必兴争端,天下不得太平;第三,朱元璋说过“得天下靠武将,治国平天下却不能单凭勇武”;第四,皇长子且不计,难道不顾及好皇孙吗这可是朱棣的软肋,这可是代代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啊。
解缙说的四点意见句句在理,字字打到朱棣的心坎上,于是朱棣作出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同时任命解缙为右春坊大学士,但朱高煦的支持者对解缙却非常不满,甚至充满仇恨,千方百计想着陷害他,如汉王朱高煦因立太子之事,对解缙恨之入骨,常给解缙小鞋穿,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刺廷臣阴事,以希上指,帝以为忠,被残杀者不可胜数”,解缙多次弹劾他贪得无厌,专告阴状,因此颇受纪纲忌恨;左都御史陈瑛“天性残忍,以讦发为能,受帝宠任”,解缙对陈瑛“奸险、苛刻”十分不满,亦多次向朱棣弹劾他,引起陈瑛的极度不满。
由于有这么一群人联合起来处处针对解缙,解缙不但工作难以施展,性命也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在讨论是否在安南设郡县的会议上,解缙的意见和朱棣相左,奸臣抓住时机群起而攻之,把解缙赶出了朝廷,将他贬到西部的广西当布政司参议。被贬广西后,解缙的心凉到了极点。广西当地的百姓、官员对他分外尊敬,在百姓的热情中,解缙终于抛弃了不快,接受了现实,不仅在广西认真工作,还畅游了当地的名胜古迹。
解缙在西部辛辛苦苦工作,而无事生非的在朝小人却落井下石,又向朱棣奏上一本,说解缙在广西游山玩水,作诗题词不算,还经常发牢骚说自己冤枉,朱棣信以为真,解缙于是又被改贬为交趾布政司右参议,督饷化州。
朱棣要解缙进京汇报在交趾的工作情况,解缙从遥远的南方一路劳顿回到南京,不巧的是,朱棣却在前几天亲率50万大军前往北方打仗去了,朱棣这一战就是近一年时间,解缙这一等就是十个多月。历史就是这样让人难以理解,如果朱棣早些回朝,如果解缙再多等一下,不去见太子,那么,他的人生命运将会出现奇迹般的改变。解缙没有见到朱棣,等了近一年,等到觉得不能再等的情况下,他决定向监国太子朱高炽作工作汇报,随后便返回交趾。
朱高煦无时无刻不在盯着太子朱高炽,现在纪纲差人来报,说解缙去向太子汇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