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 孝恭皇后——孙氏  史事讲将1三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子,而皇后命中无子,所以想将皇子的母亲正位中宫。现在皇后又病了几个月了,贵妃天天去看她,慰藉很勤。”杨士奇说:“既然这样,可以趁皇后有病,劝她让位,这样做,进退有礼,恩宠不衰。”宣宗听了连连点头,对杨士奇的信任又增加了几分,并把劝导胡皇后主动让位的任务交给了杨士奇。杨士奇接受了这个任务,但提出一个要求,即希望皇上善待胡后,象待孙贵妃一样,宣宗连忙答应,并表示决不食言。

    由于杨士奇等大臣没有将自己的意见坚持到底,宣宗废后的闹剧上演成功,距立皇太子仅一个月,孙贵妃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后之位,胡后则退居别宫,赐号“静慈仙师”。随着孙贵妃抢占中宫的成功,她的父兄地位大大提高,父亲孙忠被封为会昌伯,食禄干石,哥哥孙继宗先是授官锦衣卫,后来成了明朝第一个典兵的外戚,并封为侯爵。孙贵妃一当上皇后,她的父亲便连忙回家乡大肆炫耀,宣宗不仅赐给他们一首诗以示恩典,而且还让宦官陪行。他们回来之后,宣宗和孙后亲自登门慰劳,孙后的继母董氏更是频频出入内宫,恩赐不绝,与此同时,胡后的家人却备受冷落,一厥不振。

    孙后从胡后手中夺取后位,内心也有过愧疚,因此有时会做出几件被人称赞的事来。朱祁镇继位,是为英宗,孙贵妃被尊为皇太后,英宗想给她的侄子们封官,请示她时,遭到拒绝,但英宗多次请求,她只好答应,不过因此几天不高兴,她说:“我们家人对国家又没有功劳,为何要滥授官职,凡事都是盛极必衰,一旦他们犯了罪,我也不能庇护他们了。”孙太后还一直为自己同意英宗让她的哥哥孙继宗典兵而后悔,因为按照明朝制度,外戚是不允许典兵的。

    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因为得罪宦官王振,被枷锁于国学门前示众,有人求助孙太后的父亲孙忠,孙忠立即出面保奏,孙太后知道此事后,把英宗叫到太后宫中询问此事,英宗推说不知道,孙太后说:“既然不知道,那怎么说是皇帝的旨意”因此要英宗马上放人,英宗只得将李时勉释放。英宗准备将建文帝长期遭幽禁的两个儿子文奎和文圭释放,身边很多人反对,孙太后却支持他这样做,文奎和文圭得以重见天日,并被妥善安置。

    孙太后没有多少政治才能,也不过多干预朝政,但由于身处太后的位置,在国家政治事务中还是发挥过一些作用。英宗在土木惨败后被敌方抓获,兵部尚书于谦为首的一批廷臣,准备拥戴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当皇帝,尽管朱祁钰不是孙太后所生,但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孙太后很明智地给予支持。景帝即位后重用于谦等大臣,成功地进行了首都保卫战,将明朝从危难中解救出来,景帝很感激孙太后的支持,尊她为上圣皇太后,自己的生母吴贤妃为皇太后,孙太后在宫中的地位依然稳固。

    由于景帝即位,英宗失去了被用来要挟明朝的价值,因此,英宗被送回北京,景帝将他囚在南宫门。景帝病重,孙太后想等景帝死后仍由英宗复位,就派宦官曹吉祥去征求于谦的意见,于谦坚决不同意,孙太后非常生气。不久,徐有贞、石享、曹吉祥等人乘景帝病重,发动宫廷政变,迎英宗复位,事先得到孙太后同意,太后还要她的哥哥孙继宗在政变中多加出力。

    英宗虽不是孙太后所生,却是孙太后抚养成人,孙太后对英宗十分关心爱护,英宗被捕期间,孙太后不但筹措赎金,而且经常给他寄去衣服和食物,叮嘱他要爱惜身体,英宗回京后被囚在南宫七年,孙太后常常去看望他,给他带去关心和安慰,孙太后最后支持英宗复位,体现了她对英宗的爱护之心。英宗复位后,打破宫规,为孙太后上徽号为:圣烈慈寿皇太后,这是明朝开国以来皇帝第一次给后妃上徽号,从英宗的这一举动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孙太后的感激和敬爱。

    孙太后离开人世,与宣宗合葬于景陵,并拊太庙,尽管后来英宗听从他的皇后钱氏,和辅臣李贤的建议,恢复胡氏的后位,但并不影响她在墓中永远陪伴宣宗。史书上提到她时,总贬多于褒,但作为一个女人,能让丈夫和儿子为她两次违背祖制,并正位宫中三十余年,最后还得到善终,可谓是幸运之至。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