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21章 来自学生的灵感!  大国院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不过对于电化学来说,从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发展至今,依旧没有人能够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理论模型,对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进行完善的解释。
    
    比如如何在微观层次探测或模拟原位/工况条件下复杂电化学界面的动态结构变化,并建立其与宏观电化学性能的关系?
    
    又比如如何构筑高效气体扩散电极三相界面、理解传质传荷机制及其过程强化?
    
    这些问题听起来很简单,描述出来似乎也不难,但至今都是世界级的难题。
    
    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化学生,哪怕是读到了硕士,博士生阶段,也没有在教材或者是导师的口中听说过这些难题。
    
    其实不仅仅是电化学,传统化学的很多领域也面临着这种困境,即理论的发展很难追上实际的应用。
    
    很简单,因为相对比数学来说,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是基础,一切理论计算都是基于实验结果的。没有实验数据,理论计算将无法进行。
    
    不过发展至今,绝大部分化学领域的实验数据,理论上来说早已经足够化学家们对其完成理论化工作了。
    
    至于这些问题为什么至今没有解决,一方面是因为对于电化学来说,实际应用比理论更具有价值。
    
    很多的研究机构更乐意于将经费投入到电池的某项具体问题上,获取到专利和利益,而不是去剖析那些极难解决的理论难题。
    
    另一方面,则是这些问题的难题本身就极高了。
    
    就如同数学一般,如果不是因为真的热爱,纯粹数学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因为纯理论研究带来的收益,远不如实验室。
    
    理论化学在这一基础上更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时候一场实验,如果你运气好,可能就能解决一个难题。
    
    但理论化学的推进却需要从无数场的实验中去积累数据,从而进行计算和发展。
    
    甚至很多时候就算是理论解决了,你也很难将其进行变现,它受益的是全人类,而不是变成专利给某个人带来财富。
    
    但对于学术发展来说,如果将这些问题一一作答,带来的影响绝对比解决某一个实际难题更加的重要。
    
    其他的不说,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包揽诺贝尔化学奖数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这也是那些甄选委员们更青睐于理论以及理论带来的变化的原因,因为理论领域的工作,改变的是人类的发展,是文明的进程。
    
    但即便是有诺奖在后面支持,化学领域中的各种理论难题依旧众多。
    
    即便是徐川想要为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建立理论和模型,也不可能解开所有的难题。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你解决不了这些难题,那你怎么为它建立一个理论模型?
    
    这,就涉及到理论工作的核心了。
    
    也是这次理论研究中的最大难题,耗费在这上面的时间已经超过一个月了。
    
    “教授,您有空吗?”
    
    办公室中,正当徐川思索着该如何从数学上解决电化学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的难题时,一道清脆悦耳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徐川扭头看去,正是他前两个月才新收的小学生刘嘉楹,这会正站在门口看着他。
    
    笑了笑,他开口问道:“怎么了?”
    
    刘嘉楹连忙走了过来,将手中的问题了递了过来,开口问道:“这个问题我有些不懂,您能给我讲讲吗?”
    
 &n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