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二十五章:永不沉没的堡垒  大国院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之前了解过的一些重点。

    工业生产走向智能化,这是时代的发展趋势,是必不可免会接触到的东西。

    星海研究院如今也在联合一些企业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平台,那么向其他已经有着成熟体系的企业取经无疑能给他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餐厅中,徐川端着餐盘挑选了一些早餐。

    不得不说,这家酒店的早餐种类还是挺丰富的,从包子馒头油条到面条米粉蒸饺什么的全都有。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接待海西号的下水命名仪式而特别准备的。

    随便挑了点吃的,刚想找个空地坐下来,耳边一道熟悉的声音就传递了过来。

    “徐院士起来的这么早?怎么不多休息会啊。”

    一道带着些许慈祥和笑意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徐川顺着声音看去,和他打招呼的正是往日经常和他互通书信的人。

    “领导好。”

    徐川连忙打了个招呼。

    对方笑着摆摆手,说道:“这么客气干啥,又不是外人,坐,先坐,一起吃个早餐吧。”

    对方笑着端着餐盘,找个安静一些角落坐了下来,徐川端着早餐跟了过去,两人就这样闲聊了起来。

    “说起来,我还真没想到你对航母下水这种仪式会感兴趣。”

    撕下了一点白面馒头,老人将其放到牛肉汤中泡了泡后送进嘴里笑着说道。

    徐川笑了笑,道:“感兴趣肯定有点,毕竟这可是航空母舰。以前看新闻的时候,总想着上去看看航母长啥样,今天说不定有机会能去见识一下。”

    老人哈哈大笑,道:“这种心愿,说一声就是了,别说是上航母看看了,就是你想着开一下也没啥问题。”

    闻言,徐川连忙摆摆手,道:“上去看看就行了,开航母什么的,我怕是连仪表盘都认不全。”

    老人笑着道:“这还多亏了有伱啊。”

    微微顿了顿,他带着些怀念道:“以前的时候,我们总想着啥时候能有一艘属于自己的核动力航母,海西号之前都有人提议过修成核动力的。”

    “后面讨论了好久,最终还是因为技术不成熟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定下来了常规动力。”

    “没想到啊,没想到.”

    一边说,老人一边带着笑意看向徐川,接着道:“现在咱们的海西号不仅是核动力的,还是核聚变动力的,这放到以前,谁敢想?没人敢想,这一切,都多亏了有你啊。”

    对于可控核聚变技术而言,聚变堆上舰这种事情虽然有些不太符合人们对于这项‘科幻’技术的设想,听起来会有些Low的感觉,毕竟聚变堆都出来了,空天母舰、空天战机这种才更符合科幻设想。

    但不管如何,它带来的威慑力却是实打实的。

    老人很清楚小型化核聚变技术给海西号航母带来的改变,相对比它原本的常规动力,不,那哪怕是对比核裂变堆动力航母来说,聚变堆本身的小巧性就足以带来极大的改变了。

    它的体积比裂变堆更小,且无需携带大量燃料,因此其内部空间更为宽敞,可搭载更多舰载机和武器弹药。

    而且更关键的是聚变堆能提供的无尽能源。

    它不仅能为航母本身、电磁加速轨道提供极大的便利,甚至还能为电磁武器、激光武器等多方面的设备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

    前者就不说了,无论是本身的续航还是电磁加速轨道对于航母的意义都相当重要。

    而后者,无论是电磁武器还是激光武器,相对比传统火炮和导弹来说,它们都有着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安全性、更小的体积和重量等优点。

    但缺点是技术制造困难,且两者都是耗能大户。

    要知道舰载高能电磁武器和激光武器这种东西,哪怕是采用了核裂变堆功能的航母,也很难做到敞开了为电磁/激光武器提供持续充足的大功率电能供应。

    一台功率全开的大型电磁炮,可以轻而易举的吞掉一座小型发电站的所有发电量。

    激光武器就更不用多说了,它本身就是纯能量。

    要供应这两种武器,对于供能系统要求可谓是极其苛刻的。

    但聚变堆就完全不同了,哪怕是你将后两者布满船身,它也能承担起对应的供电负荷。

    将这两种武器装备在航母上,可以大幅提升航母本身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说它是一艘永不沉没的堡垒都不为过。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掌上阅读更方便。另一边,金陵,星海研究院中。

    在收到了工业与信息蔀那边递送过来给他的邀请函后,徐川就将注意力放到了航天飞机的制造上。

    在航天科技等老牌航天企业那边不捣乱,还支持配合相关工作的情况下,由翁筠宗和常华祥院士带领的团队飞速的完成着一项项的任务和工作。

    原本预计需要到五月份左右才能完成的航天飞机,如今已经接近了尾声,提前了近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充足的经费支持下,无论是设计团队还是工程师,都像是上紧了发条的齿轮一样,紧张地忙碌在自己的岗位上。

    甚至为了加快一些零部件的生产进度,沈阳机床集团那边甚至专门调配出来了两台前些年利用‘核废料处理技术’从小岛国那边技术交易过来的尖端机床全程进行配合加工。

    尽管这两天机床的性能还比不上日耳曼那边最先进的顶级数控机床,但解决航天飞机上的零部件生产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当然,一艘航天飞机的设计制造,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尤其是一些核心的材料与组件,几乎都是花费了大价钱买回来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从米国那边采购的深空探测设备、星光追踪器等一些航天飞机上必备,但又不是那么关键的核心设备。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