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74章 大结局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没机会认识大明战神了,至于将来能不能坐到高位,就要看朱瞻壑的眼光和用人。
    
    于谦被朱高煦看的有点发毛,赶紧低下头,心里非常慌,不知道自己哪里惹皇帝不高兴。
    
    “于谦是吧,好,好。”朱高煦这时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往前走去。
    
    前面有科技司的人正在摆弄,后面陆续有官员跟着皇帝过来。
    
    大伙到了现场后发现,现场地面上铺了两道金属轨道,轨道很长,约有五百步。
    
    东面有个大大的箱子,像是马车车箱,但前面比较厚重。
    
    “来来来,上车上车。”皇帝心情很好,今天是试验火车车轨的日子。
    
    从发明气缸到高压锅,再到现在初次试验蒸汽机,大明朝在蒸汽机上前后投入了近十年时间,这还是有朱高煦做为指导,有后世少许经验之下。
    
    若不然,或许还会更长。
    
    但蒸汽机出现不代表现在就能造火车。
    
    今天他们就是来试动力的。
    
    朱高煦诸大臣们来到车厢处。
    
    于谦这时也正站在车厢边上,然后向皇帝众人介绍。
    
    “这车头加车厢,全重四千斤。”
    
    “装的是单汽缸蒸汽机。”
    
    “锅炉蒸汽压力为0.3兆帕,锅炉内装有一个平放的汽缸。机车有两对动轮,由齿轮传动,轴列式为0-2-0。机车装有一个大飞轮,借助于它的旋转惯性动力,保持汽缸活塞的往复运动。”
    
    朱高煦把伏打电池改成了洪熙电池,但压力的单位等一些单位称呼都没有改,因为毕竟前世用习惯了。
    
    大明朝的第一台蒸汽车厢,比原时空1814年英国的第一辆铁路蒸汽机功率还要大了一丢丢。
    
    车厢长约十米,可以坐二十个人。
    
    原时空英国的第一辆功率比他们小,可以坐七十个人。(拖了五节车厢)
    
    朱高煦这边只有一节车厢,就要看看速度和拖力。
    
    皇帝当头率先坐到车厢里,接着各人纷纷进入车厢。
    
    坐了二十个人后,车厢开始启动。
    
    声音当然很吵,咣察咣察,震的众大臣们纷纷要捂起耳朵。
    
    因为只拖了二十个人,速度也比较快。
    
    朱高煦还专门派人在边上用大明新出厂的怀表测速。
    
    时速约十五公里,即三十里左右。
    
    他们五百米跑了两分钟不到。
    
    这个速度还算可以。
    
    但现在只有二十个人,一个车厢,如果要是拖五节车厢,一百个人,速度肯定要大降。
    
    当然,大明现在还早,还有的是时间研发。
    
    后续不但要改变汽缸数,还得研究内燃机。
    
    至于朱高煦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就得看他身体和运气了。
    
    他从坐上大明皇位的那天起,就呕心沥血的为大明进入工业化而努力,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把一穷二白的大明王朝,带入了工业化的进程。
    
    以后的路,就要看他儿子朱瞻壑了。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