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径的信息,精心伪造了一系列“研究数据”和“内部通讯片段”。
这些数据被设计得极具诱惑力:它们似乎指向一种能够“革命性”降低氮肥使用量,同时小幅提升产量的玉米新性状的“意外发现”。
数据看起来足够真实,但又隐含了几个极其隐蔽、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逻辑陷阱和实验设计“瑕疵”。
如果对方信以为真,投入大量资源跟进,最终要么一无所获,浪费巨额研发经费,要么会沿着错误路径走下去,直到很久以后才会发现基础假设的谬误,从而贻误战机。
这些伪造的数据,通过几个精心选择的、看似与叶雨泽团队毫无关联的“中立”科研论坛和预印本服务器账号进行“泄露”。
泄露方式模仿了内部研究员不满公司政策或无意间犯错的场景,显得非常自然。
同时,叶雨泽还动用了一些商业层面的干扰手段。
他通过复杂的离岸公司网络,悄悄收购了几家与阿格西存在种子销售竞争关系的南美本地小型种业公司的少量股权。
然后利用这些渠道,向市场有限度地投放了一批由军垦种业早期技术生产的、成本极低的“基础改良”大豆种子。
这些种子性能并不突出,但价格极具杀伤力,主要在阿格西市场占有率不高的边缘区域销售,目的并非盈利,而是扰乱阿格西的定价体系和市场布局,牵扯其精力。
这些组合拳,短期内或许无法对阿格西造成致命打击,但就像往一台精密机器里撒进几粒沙子,虽然细小,却足以引发持续的磨损和噪音。
果不其然,哈林顿的团队很快监测到了那些“泄露”的数据。
经过初步分析,其潜在的巨大价值让阿格西的科学家们兴奋不已,但也有人提出了谨慎的质疑。
哈林顿处于两难境地:不跟进,万一错过重大机遇怎么办?
跟进,又担心是陷阱。
最终,在巨大的业绩压力下,他决定成立一个秘密项目组,对这条技术路径进行“快速验证”。
这正中了叶雨泽的下怀,阿格西的一部分研发资源被成功地引向了歧途。
而在市场上,那些低价种子的出现,也引起了阿格西销售部门的注意。
虽然量不大,但这种“不讲武德”的竞争方式让他们感到恼火和困惑,不得不分出一部分人力进行调查和应对。
叶雨泽的这次主动出击,成功地在阿格西的内部制造了混乱,为自己这边的转移和部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喜欢大国军垦请大家收藏:大国军垦m.bayizww.com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