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六章百年树人  扬锋汉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十月初,杨安玄带着五百轻骑返还新息城,队伍中多了两辆牛车。

    只有少数人知道车中装着从庾楷处得来的财物,光金子就多达一千三百余两,还有许多珍宝,至少换取二千金以上。

    杨安玄不是守财奴,钱对他来说最好的用途便是转化为手中实力,回到汝南后杨安玄准备大干一场。

    朝庭的封赏很快到来,杨安玄正式履职汝南太守,阴绩因功升为广野将军,是续赵田之后第二个成为将军的人;蒯恩升任为校尉,让留守的诸将十分眼热。

    这些是摆在明面上的收获,对杨安玄来说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朝庭信任,更是得了豫州刺史、谯王司马尚之的好感。汝南是豫州的属郡,讨了刺史欢心行事便多了几分自由。

    朝庭与叛军之间的恩恩怨怨管不了,杨安玄只想尽力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大变来临前多些应变的能力。

    出门一个多月,积了一堆公事,杨安玄升堂理事,首先问起今年百姓过冬之事。

    辛何笑应道:“托郡守之福,今年汝南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田税已收,粮库充实。朝庭按丁收税,杨家犁让不少农人新垦了地,多收了些粮,今年郡内百姓过冬不难。”

    杨安玄点点头,道:“农忙已过,因为春耕耽误的工程继续募工,年底争取将官道全都平整一遍,再修建一些驿馆。”

    晋制三十里一驿站,可是十数年前经历战火,杨安玄巡视属县时发现驿站早多荒废,偶有几个也是残破不堪。

    辛何皱眉道:“若将属县各处的驿馆建起,最少要四五十处,每处驿馆需设驿长一人,役卒数人,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一口吃不成胖子”,杨安玄道:“挑紧要处先建,钱粮府中出三分之二,县里承担剩余部分,驿长驿卒便由县里安排。每年若能增加七八处,五六年内应该能完成。”

    辛何筹算了片刻,道:“修路、修驿站至少要花费十万石粮、二十余万钱,库里便留不下结余了,万一有事如何应变?”

    从庾楷处得了许多钱财,家国天下,自己的目的可是这天下,积攒钱财做什么。杨安玄财大气粗地挥手道:“你尽管去办,钱粮的事愚来解决。”

    对于杨太守的能力,辛何是心悦诚服,知道杨安玄玄不会虚言,笑道:“那杨太守可别怪仆大手大脚了。”

    杨安玄喝了口茶,对循行何青道:“何循行,年前巡视一遍属县,替愚宣布德化、体察民情、严惩贪腐,吏治无小事啊。”

    何青是当初随杨安玄从洛阳前往新野时的先遣,陈化做了安成县令,孙忠成了府库曹,杨安玄看中何青为人梗直,让他接替了辞官的循行刘炎。

    “是”,何青不喜多言,拱手应道。

    杨安玄望向坐在末席的文学掾邓远,邓远心中发慌,连忙起身施礼。

    杨安玄暂理太守之职后,府衙官员换了大半,邓远提心吊胆生怕哪天自己也被太守辞退。

    “亚圣云: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拱着手,邓远僵硬着身子听杨安玄诵读亚圣孟子的《滕文公》,这番话烂熟于胸,杨太守说这番话是何意,莫非是要找借口开革自己。

    邓远心中泛苦,官学荒废形如虚设并非自己之过,自己已经小心谨慎,曲意奉迎,看来还是逃不过被辞的下场。

    “愚有意在郡中设立官学,乡设庠,县设学,在郡中设学府,邀名儒前来讲学。”杨安玄看着一脸愁苦状的邓远道。

    “啊?”邓远惊呼,原来不是要辞退自己。随即反应过来太守要设立官学,邓远又惊又喜道:“太守所言当真?”

    邓远是郡中名士,十二年前以精通典籍被举为文学掾。为官之初,邓远也曾雄心勃勃地准备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哪料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接连碰壁后心灰意冷,成了尸位素餐之人。

    杨安玄本有意辞退邓远,从辛何处得知邓远曾想过干些实事,便留了下来。

    邓远胡须颤动,上前数步来到杨安玄近前,激动地追问道:“太守刚才说要设立官学,乡设庠、县设学、郡设学府,可是当真?”

    “杨太守可知汝南郡有县十五,乡二百八十七,若是兴办乡学,这学舍、教师、钱粮从何而来?”邓远将当年困扰他的问题抛了出来。

    杨安玄见邓远神情激动,笑道:“邓掾莫要激动,且请安坐。”

    邓远肃立拱手道:“仆当洗耳恭听杨太守教诲。”

    办学之事,杨安玄思之已久,施政以人为本,要想长治久安、国富民强离不开兴办教育。开启民智、教化百姓、培育人才,才能带来吏治清明、民风纯朴,为建立千秋伟业夯实基础。

    汝南郡百业待兴,杨安玄首先选择了办学。

    “先说学舍,郡县学舍多数废旧,要重新修缮。此次募工,先修学舍。”杨安玄道。

    邓远急切地道:“郡县学舍不过二十,太守欲办乡学,将近三百处学舍从何而来?”

    杨安玄道:“乡学所用学舍,可命乡间三老与有秩商议,或租用富户房屋,或寄学庙宇道观,因地制宜不拘于形,先有学舍者可先开学。”

    邓远想了想,道:“太守之议当可解决半数学舍之需。”

    杨安玄看了一眼辛何,辛何会意,提议道:“下官以为可向士族、富商募捐,可让募捐的富商子侄入学。另外,百姓自愿捐助,一钱不少,百钱不多,集腋成裘,共襄盛事。”

    士族多有家学,官学荒废已久,估计不会让自家子弟前去入学,倒是富商地位低下,若能让子侄入学定会踊跃相助。

    汝南地处要冲,经商的人不在少数,从修桥补路的情况来看,有钱人不在少数。

    “不可”,数声呼喝响起。

    门下史荀洪起身高声道:“如此一来,四民不分,贵贱混杂,实是有辱斯文,请太守明察。”

    荀洪是颖川荀家人,荀家是上品门第,士族集团通过九品中正制,垄断官场,继而垄断教育资源,绝不愿让寒门甚至普通百姓也有机会读书上进。

    杨安玄的目的恰恰是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