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4章 给别人一条活路  重生2008:我阅读能赚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nbsp; 最后只能问一些公开性的问题,比如房子的事。

    “这位工友,请问一下,你们怎么看待公司为员工建造房子的事,这事有没有可能落实不下去”

    “我觉得吧,公司不缺钱,为员工建造房子,员工愿意买,为什么落实不下去呢”

    记者又问:“建造那么多房子,如果卖不完,那你们公司肯定要亏本吧。”

    “我们公司不缺钱,我们董事长更有钱,况且不可能卖不完,只要房子便宜,大把人要,况且我们公司发展很快,员工越来越多,只怕不够分。

    我觉得你这个记者脑子有点问题,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想不通。”这个工人说话直来直往,可不怕得罪记者,说完这段话后,也不想接受采访了。

    记者见识到星海集团的员工热情高涨,对沐阳非常尊敬,又采访了几个工人,然后才离开。

    离星海集团不远处,就有两个新开的住宅楼盘,一个主体已经建好,还有一个正在打桩。

    正在打桩的楼盘叫香州里,准备开盘销售,销售员每天等星海集团下班后,就到星海集团大门处宣传楼盘。

    只是,从今天开始,这些销售员不打算去宣传了,已经没有意义了。

    销售厅里,暂时还没开放,几个销售员在讨论星海集团的人才房。

    “星海集团拆资一百亿元为员工盖住宅楼,每平方仅卖七千五!”

    “靠,星海集团这卖价想搞死我们呀,我们准备卖一万八,他们卖七千五,还带装修。”

    “我们还想着星海集团员工有钱会是我们楼盘的最大潜在客户,现在呢,卖个毛线哦,不去宣传了,这些天白折腾了。”

    “要是每家企业都这么搞自己建住宅给员工住,房开肯定完蛋了。”

    “Z府也不管一下。”

    “这是人家的事,Z府不好管,而且Z府一点也不亏呀,他们拿到同样的卖地钱。”

    星海集团为员工建造人才房,最纳闷的莫过于星海集团周边的楼盘了,楼盘项目总经理也担忧其它公司学星海集团,那到时候房子就不好卖了。

    人才房政策文件下发后,沐阳就不太去理睬这事了,会有下属负责这一块。

    等手续办好后,就可以开始动工建造了,主体建造一年时间,装修、验收一年时间,争取两年时间可以交房子。

    一万多套房子不是同时开工的,计算分为五期,每期隔三到六个月时间。

    幼儿园和小学晚一两年建造。

    在未来两年内,是新员工结婚高峰期,幼儿就多起来。

    沐阳坐在沙发上,一边喝茶吃水果,一边思索一下公司研发部门的未来。

    除了公司的事,他目前最重要的事还是刷经验。

    刷经验也有精神疲惫的时候,没事就帮研发部解决一些技术难题。

    他的六七级技能,最大的作用还是用在解决公司的核心技术问题。

    沐阳不可能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创造发明,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必要,他的职责不是搞研发,而是战略规划,负责大方向。

    公司有那么多研发人员,未来会越来越多,他一个人搞发明创造的效率是搞不过团队的。

    就如目前的二保焊机项目组,自从他研发出基础款之后,项目组的研发人员已经开发出新的款式,增加了一些新功能。

    这些研发人员同样很厉害,只是说,沐阳太变态了,他一个人光芒覆盖住所有人的闪光点,大家只知道老板搞研发最厉害。

    实际上,以二保焊机项目组的研发能力来看,哪怕如今没有沐阳了,他们已经可以独立地延续二保焊机技术的领先,能够发明创造新的二保焊机技术。

    当然,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一直是世界第一。

    如果没有沐阳的帮助,也许有的项目组一直能保持世界第一,有的项目组会衰落,这个是必然的。

    诺鸡亚当年多厉害,还不一样衰落。

    沐阳找来张萧峰,和他商谈一下人才培养问题。

    一会后,沐阳看过张萧峰的人才培养方案,觉得没什么问题。

    实际上,张萧峰早就发现公司的技术研发问题,早期太依赖董事长。

    不仅是张萧峰,周晨也明白,其它项目组的经理和专家都明白。

    这很无奈,董事长太厉害了,才显得他们低能。

    但是,这个太依赖董事长的问题必须解决。

    最近一年,各项目组都憋着一口气,靠他们自己终于有点出色,但远远还不够。

    如果某一天,他们觉得自己能够发明创造出新的世界第一,才算是不依赖董事长。

    但世界第一,哪里有那么容易做出来。

    不容易做,也得做,他们有这个信念,在思想观念上,他们已经改变了,眼光看得更远了:我们要做世界第一!

    “张总,你这个方案可以的,我没什么异义。”

    一个是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梯队和提升方案。

    就以新招的1503名毕业生,这数量都比目前的研发人员总数都多。

    本科生三个月转正,硕士和博士一个月转正。

    如何安排他们的工作,如何用好他们,发挥他们的特长,是张萧峰一直以来研究的问题。

    这些硕士生和博士生,不少人已经有过独立研发的经验。

    公司的几个项目组也塞不进那么多毕业生,重新开项目组是必然的。

    张萧峰把研发项目分为公司立项自由立项。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