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了一锅锅热腾腾的面条。
这面条,汇聚了阿瓦提乡家家户户的心意,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百家面”。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这碗意义非凡的面条,感觉格外香甜,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马建国端着碗,对全体工人说:“同志们,看到没有?这不仅仅是一碗面!这是乡亲们的期盼和信任!我们就是豁出命去,也要把这条渠修好,把水给他们送过去!”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这碗在风沙戈壁中传递的“百家面”,浓缩了兵地之间、民族之间最质朴、最深厚的情谊,成为了“清泉计划”中最温暖、最动人的记忆之一。
它让所有建设者更加坚信,他们流淌的汗水,终将化作甘泉,滋润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渴望幸福的心田。
工程的脉搏,与民心的跳动,在这一刻,同频共振。
“北疆清泉计划”的浩大工程,如同磁石般吸引着各方力量。
作为兵团精神的发源地和人才摇篮,军垦城自然不会缺席。
这座矗立在戈壁上的新城,虽然远在数百公里之外,但其对工程的关注与支持,却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紧密相连。
首先行动起来的是王丽娜领导的战士新能源公司。
在解决了勘察队的野外用电难题后,叶风看到了更大的需求。
她主动联系指挥部,提出无偿援建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专门为沿线那些尚未通电、或者电网脆弱的施工营地和未来泵站提供清洁能源。
“清泉计划需要动力,动力离不开电力。我们军垦城的企业,不能只站在旁边鼓掌。”
王丽娜在公司的决策会上这样说。很快,一支由战士能源公司精干技术人员组成的“光明小队”开赴工地。
他们带着高效光伏板和储能设备,如同当年的军垦战士安营扎寨,在一个个节点上,将阳光转化为驱动水泵和照亮夜晚的动能。
他们的到来,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更传递着军垦城与工程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信号。
一天,一辆老旧的“东方红”拖拉机,被小心翼翼地装上重型卡车,从军垦城农机站出发,运往戈壁段工地。
随车同行的,还有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军垦城第一代农机手,退休多年的李大爷。
这辆编号“07”的“东方红”拖拉机,是当年垦荒时的功勋机械,虽然早已被更先进的设备取代。
但李大爷一直精心保养,视若珍宝。当他从在工地工作的儿子那里听说,有一段松软沙地,大型机械容易陷车,影响材料运输时,他坐不住了。
“我那老伙计,履带宽,底盘重,专门治这种软沙子!”
李大爷找到农机站领导,坚决要求把他的“铁牛”送到前线去。“它退休了,但它的力气还没退休!让它再去发挥发挥余热!”
“铁牛07”到达工地后,果然不负众望。在其它轮式车辆望而却步的沙地区域,它吭哧吭哧地牵引着拖车,稳稳地将水泥、砂石运送到指定地点,成了工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李大爷也没闲着,主动留下来当了几天“技术指导”,教年轻司机们如何在这种特殊路况下操控履带车辆。
看着这台饱经风霜却依然有力的老拖拉机,马建国感慨地对工人们说:
“看见没?这就是咱们军垦城的家当!老的、旧的,只要还能出力,就绝不闲着!这种精神,比什么都宝贵!”
李大爷和她的“铁牛”,用行动诠释了何为“退役不褪色”。
工程的艰苦,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长期的野外作业,与家人分离,面对枯燥的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一些年轻队员难免会出现思乡情绪和心理波动。
这个消息传到军垦城团委。曾经在兵团价值观重塑活动中深受触动的年轻一代坐不住了。
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名为“心灵驿站”的志愿小组。
他们的支援方式很特别——不送物资,送“精神食粮”。
他们广泛收集军垦城老中青三代人的照片、故事,特别是老一辈军垦战士开荒造田的珍贵影像和口述历史,制作成精美的电子相册和短视频。
他们发动城里的中小学生,亲手绘制鼓励的卡片,写上稚嫩而真诚的祝福。
每隔一段时间,一个个装满这些“精神食粮”的U盘和包裹,就会通过各种渠道送到各个工地。
工人们在休息时,围在一起观看军垦城的历史影像,阅读孩子们画的彩虹和太阳,听着来自故乡亲人的语音问候,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思乡之情得到了慰藉,内心又重新充满了力量。
一位年轻的技术员在日记中写道:“当我们看到屏幕上那些比我们当年条件更艰苦的老兵们,用坎土曼和血肉之躯开辟出绿洲时,我们眼前的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我们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叔叔阿姨辛苦了,你们是最棒的!’时,所有的疲惫仿佛都烟消云散了。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的身后,站着整个军垦城。”
阿依江和刘军垦虽然政务繁忙,但始终心系工程。
他们商定,利用一个周末,轻车简从,前往几个关键标段“探亲”——
不仅仅是视察工作,更是看望慰问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建设者,其中不少就是从军垦城走出去的干部职工。
他们没有事先通知,直接来到了戈壁段马建国的项目部。
当时正是午休时间,他们看到工棚里,墙壁上贴满了军垦城“心灵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