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98章 乌梅的采访  大国军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准备了那么多问题,有的尖锐,有的犀利,乌梅自以为会让这个伪君子哑口无言。

    结果,到了此时,哑口无言的却是自己,从这个男人身上,她感受到了一种自己从没有感受过的精神,那就是无私……

    从小到大...

    才让卓玛坐在飞往非洲的航班上,窗外是茫茫无际的云海,阳光透过舷窗洒在她的脸上,温暖而宁静。然而,她的心却并不平静。这次前往萨赫勒地区,不仅是一次技术援助任务,更是一次对全球草原治理理念的实践与挑战。

    飞机降落在马里首都巴马科时,正值黄昏。夕阳将整座城市染成一片金黄,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与干燥的气息。王教授、艾力教授和团队成员早已抵达,他们在机场接机,并一同前往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在当地的办事处。

    “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重。”王教授一边开车,一边说道,“我们刚刚收到最新数据,马里北部的草原退化速度比非洲中部其他地区快了将近三倍。”

    “原因呢?”才让卓玛问道。

    “初步判断是非法放牧和武装组织对土地的掠夺。”艾力教授接过话,“一些武装团体通过控制草场和水源,迫使当地牧民缴纳‘放牧税’,否则就驱赶他们的牲畜。”

    才让卓玛眉头紧锁。她知道,草原治理从来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经济、政治交织的复杂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既能保护草原,又能保障牧民的生计,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第二天一早,团队便前往马里北部的加奥地区,实地考察草原退化情况。一路上,他们看到大片土地已经变成裸露的黄土,风吹过时卷起阵阵尘沙。偶尔能看到几头瘦弱的牛羊在枯草中挣扎觅食,远处还有几顶破旧的帐篷,那是被迫迁徙的牧民临时搭建的营地。

    “这片草原,三年前还是绿油油的。”当地一名农业部门的官员叹息道,“但现在,连最基本的草种都难以存活。”

    在一处村庄,他们见到了一位年长的牧民首领。他用布满皱纹的手指着远处的沙地:“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但现在,我们连牛羊都养不活了。”

    “我们愿意合作,也愿意改变。”他的眼神中透着无奈,“但我们需要支持,需要技术,也需要安全。”

    才让卓玛点点头,她知道,这正是中国草原治理经验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过去二十年,中国在草原治理中,正是通过“生态积分”“轮牧管理”“社区合作社”等机制,让牧民成为草原保护的参与者,而不是被管理者。

    “我们可以帮助你们建立草原恢复计划,同时引入社区管理机制。”她用温和但坚定的语气说道,“但前提是,我们需要与当地社区、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机制。”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在加奥地区进行了详细的生态评估,并与当地牧民、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代表召开了多次会议。才让卓玛发现,虽然当地局势复杂,但只要找到共同利益点,合作就有可能实现。

    “我们可以先从一个试点开始。”她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比如,选择一个村庄,引入中国的轮牧制度,结合当地的水资源管理,逐步恢复草场。同时,建立社区生态合作社,由牧民自己管理草场,政府提供技术支持,联合国提供资金支持。”

    这个建议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响应。一位年轻的农业技术员激动地说:“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可行的模式,而你们带来的,正是我们需要的。”

    然而,挑战也接踵而至。就在团队准备进入试点村庄时,一支武装组织突然封锁了通往村庄的道路,并要求团队“缴纳安全通行费”。

    “这是一次考验。”才让卓玛在临时会议上说道,“我们必须保持冷静,同时也要坚定立场。我们不是来干涉当地事务的,而是来帮助恢复生态的。我们要让对方明白,破坏草原,最终受害的还是他们自己。”

    在与当地非政府组织的协助下,团队最终与武装组织进行了谈判。才让卓玛亲自出面,向对方解释草原治理的意义,并承诺如果他们愿意配合,中国团队愿意为他们的社区提供技术培训和基础设施支持。

    “你们控制的不只是草场,更是未来的资源。”她说道,“如果草原彻底退化,你们将失去一切。但如果我们合作,我们可以一起恢复草原,让这里重新变得富饶。”

    经过三天的谈判,武装组织最终同意放行,并承诺不会干扰试点项目。这一结果,让整个团队松了一口气,也让他们意识到,草原治理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和平与发展的命题。

    试点项目正式启动。团队与当地牧民一起,重新规划放牧路线,建立水源管理机制,并引入中国自主研发的耐旱草种。才让卓玛亲自参与了草种的播种,并与牧民们一起搭建了第一批生态围栏。

    “这让我想起了玉树。”她在日记中写道,“当年我们也是这样,一点一点地恢复草场,让牧民看到希望。现在,我们在非洲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换了地方,换了面孔,但目标从未改变。”

    一个月后,第一批草种开始发芽,绿意悄然出现在原本裸露的土地上。牧民们激动地围在田边,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笑声在风中飘荡。

    “卓玛姐,你看,草真的长出来了!”小林兴奋地说道。

    才让卓玛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泪光。她知道,这只是开始,但只要有一粒种子落地,希望就不会消失。

    就在试点项目初见成效时,一封来自联合国环境署的邮件再次打破平静。邮件中提到,全球草原生态监测系统在蒙古草原也出现了异常波动,初步判断可能是极端气候导致的草场退化。

    “看来,我们的工作还远未结束。”才让卓玛看着窗外那片刚刚恢复生机的草原,轻声说道。

    她知道,草原的故事,从未停歇。而她,也将继续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中,书写属于她的篇章。

    才让卓玛站在非洲草原的晨曦中,望着远方刚刚萌发的绿意,心中却并不轻松。尽管试点项目初见成效,但整个萨赫勒地区的生态危机远未解除,而蒙古草原的异常波动更是雪上加霜。她知道,草原治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与时间、自然、人类自身博弈的持久战。

    “卓玛姐,联合国环境署那边希望我们尽快提交一份关于非洲试点项目的初步评估报告。”小林递上一份文件,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他们打算在下个月的全球生态大会上引用我们的数据。”

    “好,我来整理。”才让卓玛接过文件,目光扫过上面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表,“另外,联系范德鲁恩教授,让他协助分析蒙古草原的遥感数据,看看是否与非洲的情况有相似之处。”

    “明白。”小林点头,转身离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