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三十四章 两道杠望子成龙超越王浩A级难度一小时够了吧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x.,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
    周老师对待阮兴平的态度很客气,但对于动力组的工作是不满意的。
    动力平衡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却覆盖性测试的方案根本不能接受,他心里也不由得想着,“做覆盖性测试,还要你们这些动力学专家干什么?”
    这些话肯定不会说出来。
    动力组的专家学者们还是要尊重的。
    之所以不能接受覆盖性测试,是因为测试的过程太过于复杂,想要完成所有的项目,可能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还是在飞行器一切正常,能够持续做测试的前提下。
    如果飞行器在测试中途出现什么问题需要检修,需要完成全部的测试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
    覆盖性测试也会让系统变得庞大。
    当数据库中存在大量的信息时,不断调取就可能会出现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飞行器的安全性能。
    同时,也可能会出现数据漏洞。
    等等。
    动力平衡问题最优解是计算机算法。
    当飞行器处在各种高度、速度、角度,及时检测信息可以输入到程序中,通过即时运算得出平衡动力。
    这才是解决方法。
    ……
    与此同时。
    王浩继续专注于微米级颗粒性材料的研究。
    这个研究工作并不紧张、繁琐,只能说是按部就班的去做,他们想加快速度都不可能。
    很多的论证都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
    换句话说,想要在某个方面有进展就必须要等待实验结果。
    微米级颗粒性材料是个庞大的项目,主要参与的有三个大型科研机构--高能物理所、东港精密附属技术研究所以及超导材料研究中心。
    此外,科学院超导重点实验室、西海大学纳微材料所,也参与了一些实验工作。
    作为参与方之一,夏国斌感到非常的兴奋。
    他确实很高兴。
    上一次跟着王浩做研究,没有能拿到千万级的经费,纳微材料所上下加班加点,底层的技术员、博士生们,都差不多等于‘卖了苦力’。
    现在又能跟着王浩一起做研究,也不用去特别谈什么大笔经费问题,每一个实验都会有充足的经费拨款。
    这样最少能给材料所的人发个奖金。
    夏国斌也能长呼一口气,经费紧张带来的问题太多了,学校里好多人都在纳微材料所压榨博士生劳动力,他是材料所的负责人,再加上手下有四个博士、六个研究生,都快被按上‘压榨学生的邪恶导师’头衔了。
    这个名头当然不好。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谁会愿意让手下学生只干活不拿钱呢?更何况,给学生发的补贴都是出自经费,又不是自己掏腰包。
    博士生导师就是这样。
    有些导师手里有大笔的经费,就可以给学生大笔的补贴。
    有些导师穷困潦倒,经费连做实验都不够,给学生的补贴自然就很可怜了。
    夏国斌没有到可怜的程度,经费数额角度上来说,他还是处在中上层的,但近年来,西海大学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也受到了国家以及省里的高度重视,就连一些理学院的教授,都能轻松拿到几十万经费。
    什么事情都怕比较。
    夏国斌还是希望自己能‘跟上发展’,也能给手下博士生以及所里的技术员们多发奖金。
    有钱,才有科研动力。
    在金钱的推动力下,纳微材料所上下同心协力,每一次分配到的实验都完成的很优秀。
    王浩的工作就轻松多了。
    他主要是把握研究大方向,有了足够的实验基础以后,就召集其他人一起论证。
    一步步的研究,一步步的推进……
    项目进展很顺利。
    王浩也有时间待在办公室里,过一下轻松闲暇的生活。
    张志强也在办公室。
    他刚完成了一个项目,也同样非常清闲,和王浩闲扯的时候,还说起了许杰的情况,“许杰发展很不错啊,他现在参加了个芯片的项目,还去首都大学做讲座,年纪轻轻……都成专家了。”
    他的语调有些酸涩。
    一直混到了现在,都没有像首都大学这样的高校邀请他去讲座。
    许杰是王浩的研究生,博士则跟着他做研究,博士毕业都没有三年,就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
    “许杰,确实很不错。”王浩简单点评了一句,他刚准备继续说点什么,就看到苏映雪发过来的信息。
    那是一张图片。
    桌上放着白色的验孕棒,中心空白处显示了两条杠。
    他沉默了。
    张志强带着疑惑看向王浩,问道,“怎么了?”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