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七十五章 画大饼、忽悠人臧春来 王院士竟然当真了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竟设备属于种花家科技部门和核子组织共同所有。
    ……
    阿迈瑞肯重新关注到了核子组织。
    核子组织的感觉却不怎么好,回想一个星期以前,他们还是全世界的焦点,好多报道都围绕他们‘买到’的设备,并关注到他们计划进行了实验。
    现在就不一样了。
    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航天飞船工业公司,每个人都在关注光压发动机,对于核子组织的实验信息根本没有兴趣。
    想想也对……
    人家都已经依靠湮灭粒子技术造出了光压发动机,结果核子组织还在研究‘最低端’的强湮灭力场设备?
    这有什么意思?
    巴兹博格-蒙特拉都觉得没什么意思,他们最近还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测,内容也发布在了学术期刊,并出现了媒体报道中,结果根本没多少人关注。
    别人说是外界的舆论,就连组织内参与实验的人员,谈论的话题都是光压发动机,以及后续可能的研究内容。
    李明和阎耀军依旧是焦点人物。
    作为种花家参与实验的团队负责人,他们最开始是因为强湮灭力场设备而成为焦点,一大堆的学者围着他们,不断询问强湮灭力场技术相关的问题。
    李明和阎耀军不了解强湮灭力场,他们只能针对自己知道的简单说一下,再然后就一问三不知了。
    当然,他们不说自己不知道,只是微笑摇头而已。
    这样的态度让人觉得他们是要进行信息保密,而不是不懂技术。
    李明和阎耀军都在为此苦恼,等光压发动机的测试上了新闻以后,他们就发现学者们的提问变成了‘光压发动机’。
    “光压发动机用的什么材料?”
    “据说,最高温度超过6500摄氏度,是怎么做到的?怎么控制的?”
    “说说湮灭粒子技术,说说……”
    “这项技术真的是可控的吗?是怎么实现控制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李明和阎耀军顿时就更加迷茫了。
    最开始他们说不知道,发现大家都不相信,后来就干脆说些大家都知道的基础,“首先说好我们没有参与项目,但研究是很厉害的,用了很多高端的一阶材料,否则怎么可能抵抗那么高的温度?”
    “这个发动机很重啊,达到几万吨!”
    “制造好发动机,下一步就是制造超大型的航天飞船啊!”
    “这可是千亿级别的项目。”
    “研究速度出乎意料的快,也非常顺利,现在才是第一次测试,估计再过几年,就能进入太空了……”
    最后一句话得到了肯定。
    很多人对于研发速度的判断也是如此,现在只刚能进行飞机降落,研究一切顺利的话,几年以后就能够升入太空。
    ……
    几年,升入太空。
    这不是凭空的猜测,而是按照正常研发速度的预估时间。
    任何超大型的设备,每一次做测试都会发现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光压发动机更是如此了。
    王浩对于设计有信心,但制造牵扯到了材料性能,却不是百分之百有把握的,第一次起降测试结束,后续的检测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比如,内部有隔热材料变得干涩,就直接影响到了材料的寿命。
    这种材料是要继续研究,或者是增加隔热材料的厚度,又或者是更换更好的材料,具体怎么做还需要进行论证。
    起降测试过程中,平衡系统表现的很不错,但测算上还是有一些小的bug,导致发动机不断发生震颤现象。
    另外,小型光压喷口计算精度还是不够,就导致内部温度不稳定,出现了超过‘可承受误差’外的偏差。
    有两个位置的材料问题最严重,一个是中子通道和强湮灭力场中心的接口。
    另一个是激发推进装置后半段的内管。
    前者是因为处在光源释放点,承受的温度过高;后者则是因为压力太大,光压就是激发推进装置后半段制造出来的,即便绝大部分压力都是向外的,也会给后半段的内管造成很大影响。
    一个星期以后,所有的检测全部结束。
    王浩组织召开了实验会议,并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所有发现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
    “一类是电子系统;一类是材料。”
    “电子系统,由王东院士负责,保罗菲尔-琼斯的数学组辅助,争取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材料,由曹东明院士负责。”
    “没问题吧?”
    王东马上点头,“没问题,我的组会继续完善电子系统。”
    曹东明也认真点头,“没有问题。我们组会和其他机构沟通,争取能研发出更好的替代材料。”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