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桐儿,来!到阿耶跟前来。”
林雨桐起身坐了过去,直言道,“还得请母后来一趟,儿臣有要事。”
李治就说刘仁,“打发人请天后。”
人打发走了,李治才说,“孙道长去了?”
是!
“节哀吧!”李治叹气,“朕以为得道真能成仙呢,可显然道是道,仙是仙,这不是一码事。朝中许多肱骨之臣先后离世,朕心里甚是难过。突然就有一种天不助我之感。”
林雨桐能怎么说呢?
她只能道:“凡是气候出现异常,多数年迈或是体弱之人就难熬过去。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李治愣了一下,“气候有异常?”
“什么异常?”
林雨桐还没开口呢,武后来了,听了一个尾巴,就开口问了一句。
“母后大安。”林雨桐起身见礼,武后顺势拉了她坐过去,“这么热的天怎么进宫了?赶在天凉快了进宫多好,顺便把孩子们都带来,我跟你父皇可有些日子没见了。”
林雨桐跟着落座,这才道,“因着有事,心急如焚,便不曾带他们。”
“到底什么事呀,这么郑重其事?半日都等不得?气候有异,可是旱灾之故?”
林雨桐点头,“是!正是出现旱灾了。”
武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就说,“这几年,英国公所提议的水车,而今也铺设了不少了,你觉得不足以应对这旱灾?”
林雨桐点头,“这次京畿道的旱灾,比之当年皇兄监国时的旱灾还要厉害上一些。因此,儿臣进宫就是要奏明此事!趁着河水还不曾断流,速速从东都调拨赈灾粮食,以应对这次大灾。”
这话一落,武后的手就紧紧的抓住了扇柄,一直想离开长安,去东都洛阳,提了三次,圣人都不允!但是这次,是天助,这真是一次绝好的机会!
因此,她立马道:“镇国所言甚是,此时调拨粮食,有备无患。即可传旨,调拨粮食,一备赈灾之用。这消息得传出去,得叫百姓们心安,知道朝廷有应对之策。”
李治点头,“允!”
立马拟折子用印,传下去叫人去办就行。
事成了,林雨桐就起身,“那儿臣就不多留了。”
武后抬手压了压,“镇国莫急,本宫也正有一事要上奏圣人。”
林雨桐便不好走了,重新坐回去,就听武后说,“圣人,这次无论如何要听臣妾的,移驾东都吧。”林雨桐一愣,诧异的看武后。她是真会抓机会!
洛阳是武后的大本营,那地方李治一直不愿意去。但是无奈,这不是赶上长安天灾了吗?
天灾厉害,这意味着什么?以为着粮价闹不好得成十倍的上涨。
长安有大唐的整套机构,低层官员占大多数。还有戍守皇家的各种军队,人数极大!若是闹起粮荒,缺不了皇家的粮食,缺不了世家的粮食,但是这些八成的朝堂低层官员怎么办?军队这般数量的人要吃饭,又怎么办?
黄河和渭河因为大旱,水位会越来越低,这就意味着水路运输负担不了这么多人!
与其运来的粮食叫政府班子吃了,叫军队充当粮饷了,那就不如咱都走!那么这粮食压力就会骤减,这于赈灾而言是有利的。
尤其是军队,皇家在的地方,这才需要大量的戍守。皇家若是不在,有一部分人保证长安不乱,这就足够了。
以有限的运力,运送有限的粮食,咱走了,减轻的是长安的负担。
林雨桐心里叹气,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占全了!武后这个提议存了私心,但是从赈灾的角度看,武后这个安排又是妥当的。
从天时说,灾情到这里了,这么安排合适。
从地利上看,洛阳四通八达,又是陪都,圣驾降临不会劳民伤财。
从人和上来说,对武后是绝对有利的。
李治不是不明白武后的打算,但是考虑灾情,哪怕对方存了私心,这个决定也得下。
武后又说,“况且,圣人封了泰山,咱们此去洛阳,封嵩山……以彰显陛下之德!”
李治笑了下,还是没言语。不过紧跟着,李治就叹气,“去东都吗?朕之前还想着,今年册封太孙!”
是的!李显去年娶了一位太子妃崔氏,娶进门之后不久就有喜了,今年正月,生下一子,为李显嫡长子,取名重照。
而今,李治说要册封李显的嫡长子为皇太孙,什么意思呢?
偏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这是要跟武后做交换吗?
武后只迟疑了一下,就笑道:“名分定下来,册封之礼,等到了东都再办是一样的!灾情如火,却耽搁不得。”她答应下来了,册立这个孙子为太孙。
这话一说,李治就叹气,“那就叫人收拾吧,哪些人留下赈灾,哪些人带去东都……”
武后看桐桐,“这一路上你父皇的身体还得仰仗你,这又是大热天的,又是长途奔波的,需得你看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雨桐皱眉,这个事得想办法推脱了,但不急于一时!与其在这里跟她争论,不如等要走的时候装一场病留下更合理。不是非赖着想干什么,而是有不得不留的理由。
她的不言语,武后以为她默认了,就又道:“回头你还得去温泉宫和慈恩寺去……”
明白,不能把李弘和李贤这两个做过太子的人留在长安。
林雨桐明确的应承了这件事,李治马上插话道,“叫桐儿留长安吧!赈灾之事,无人看着,不能放心。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